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毕业生就业,供给端更要发力

2022-11-24 00:34:31    红网

自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首破千万后,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同比增加82万人,将达1158万人。为帮助他们顺利就业,近日,教育部决定实施“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为各地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提要求、划重点,千方百计促就业,力争开创新局面。

“史上最难就业年”,非老生常谈,实警示着就业难题。就教育部来说,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让人才培养供需对接,是“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之应有之义,当然就时下全球经济发展低迷来说,也意味着要面临严峻挑战。当下高校在统计就业数据时,把升学、出国、考公等算为“已就业”,可就整个国家社会大盘子而言,升学、出国很可能意味着“未来会为社会就业压力带来叠加”,毕竟读完研究生或出国读研完毕,大多还是要在国内就业。

毕业生的走向,如今大多学生和家长,选择了“较为稳妥的办法”,但也只能说是从众。稍加了解,即知如今毕业生,首选考研、考公,然后才是考教资、出国、进企业等。过去说进企业“不香”,一些中小企业招高水平毕业生“只是一头热”,如今受经济环境影响,不少企业的招人意愿收窄。最近华为据说有“暂缓校招”迹象,可谓是显露出冰山一角。现在说“就业难”,高校和毕业生未必有真切感受,待到明年考研结果出来,457万考研人中的大多数面临找出路,找工作的竞争很可能会加剧。

外部就业环境,对高校和毕业生来说,需要有自觉意识,但无法改变。就个体而言,还是要更加地积极主动,当下不少考研人正处备考关键阶段,但一旦笔试结束,还是要有两手打算的充分准备。高校目前已经主动出击,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万企进校园”,正在为毕业生打通就业通道,风靡全国的“互联网+”大赛,旨在以创业促就业,然而,最要把握机会的还是毕业生自己,“缓就业”“慢就业”表面上看是在推迟就业压力,然而大多成人总要承担责任,不管是考研还是出国,最终还是要走上就业之路。

现在国家已经在解决就业问题上,用足了政策礼包,比如增加国企事业单位招用人员,然而大学生就业,最大的出处依然在企业特别是中小民企。毕业生就业,供给端更是要发力,首先是自身的积极主动,就业谈不上三六九等,养家糊口承担责任都是了不起。其次是为就业做足能力储备,这两年大学学科专业冷热泾渭,一时的冷门专业表面上看是市场就业遇冷,实际上只要拓宽拓深自身能力层次,有意识培养创新创造、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到哪里就业都能脱颖而出。

就业难大环境下,还是有不少亮色。最近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领域,对外招聘力度较大,说明就业难也只是结构性问题。现在的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毕业生,正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业者的主力。实在不行,还是要拓宽就业思路,最近山东济南有一家29年历史的烧饼店,“月薪1万2招本科生”“有人在这里工作买了三套房”引起关注,谁说本科生不能去烧饼店?时代变了,大学生就业不能再“等靠守和端着”,积极主动,储备创新、实践能力比什么都重要。

(程振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合力续写“亚太奇迹”
下一篇:以快制快,切实落实“四早”要求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