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玉林市的李女士通过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反映,陆川县实验中学有家长以“感谢老师”为名,在微信群组织学生家长捐款。经核查,李女士反映问题属实。目前,合计70.61万元捐款全部退还学生家长。
这场“感恩捐款”存在很多槽点:首先,涉案金额大,全校高三年级总共收了70.61万元;其次是程序混乱,不经任何公示和审批,直接给老师“发钱”;再次是捐款的“强迫性”,在微信群不定期公布未捐款学生家长名单,“催收”的意味显而易见。如此行为,无论是从法理还是情理上看,都存在很多不当之处。
感谢老师的方式有很多种,课堂上踏实的学习态度、课后认真工整的作业,都能让老师感到欣慰。但是,家长以“谢师”的名义组织捐款,班主任心照不宣地私自代收学生家长捐款,并发给各科教师,这种种行为不仅让学校蒙羞,更给老师这一职业抹黑,玷污了教育事业的神圣性。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是金钱数额的比拼,而是树人立德风气的积淀。
近年来,家长群捐款事件屡见不鲜,捐款数额几百到上千不等,多以名贵奢侈品的形式赠送给老师。甚至有家长组织捐款,给老师买轿车作为教师节礼物,计划虽然中途搁浅,但是也引起了舆论的热议。很多家长对这样的行为十分抵触,教育部也印发了《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对此类行为明令禁止。
但是依然有人对此乐此不疲,假借各种名义,组织家长捐款“谢师”,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说白了,家长希望通过送礼,让老师好好教;老师通过收礼,多赚一些工资,看似“双赢”的局面背后,却是教育风气的变味。如果老师真的用心去教书育人,家长何必担心教学质量。
教育不是所谓的“金钱游戏”,投入一笔笔钱就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陆川县实验中学的建校愿景,是成为一所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教风正、学风浓、家长信赖、学生喜爱的学校,但是在金钱的诱惑和腐蚀下,他们是否还能找回初心?学校应以育人为本,肩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然而陷入金钱旋涡的教育,纵使投入成本再高,口号喊得再响,又能培育出多少品学兼优的学子?
如果有老师家庭困难,家长自发捐款,那么值得点赞;如果老师教学工作辛苦,起早贪黑,校方给予相应物质奖励,那么值得鼓励。但是,如果别有用心者沆瀣一气,败坏教学风气,就该一查到底,遏制学校的歪风邪气。
(倪恺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