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农业大学一跃成了“网红高校”,原来是学校一男生穿背心做核酸被通报批评,学校要求每个班开展班会、学生写检讨进行反思。学校方面否定了这样的说法,但是班主任的消息截屏和学校发布的“如厕未戴口罩的处分”红头文件仍旧广为流传,引起网友热议。
在网友的质疑和学校方面的澄清中,事实真相还有待证实,但其暴露的问题却是非常普遍的,有短视频大v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这一现象:校长说“我觉得学校食堂挺好吃的对吧”,副校长立马通知教导主任:“查查这几个点外卖的都是哪个班的”,教导主任则联系到该班班主任:“×老师,你们班有同学点外卖被校长抓到了”,班主任召开班会:“哪几个点外卖的?写检讨”,被网友戏称:终于明白了读书时代写检讨的全部流程。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在学校这个系统中,中间的教导主任和班主任其实担当的都是传达信息的“中介”,一层一层加码的信息解读下来,就会出现其实表达的“担心学生感冒”,但实际上却“量刑”为“穿背心罪”被公开处刑的情况。“中介”对上级的任何话都表现得诚惶诚恐,一旦接收到有损害自己声名利益的信息时,则立马对下级表现得声厉色疾,手持廷杖,做判官行径,通过“义正词严”的称述和“刚正不阿”的判处来显示自己的身正为范,然而学生却成了立威的靶子。
学校并非没有“量刑”的依据,每所学校都有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相应的处罚标准,笔者特地去甘肃农业大学网站浏览了相关的文件,里里外外也没有翻阅到“在学校穿背心属于违规行为”的文字,无文字规范的“量刑”显然失去了公信力。同理,如厕未戴口罩显然也达不到红头文件处分的严重程度,据此,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就显得荒谬了。
除了过度的“量刑”让学校的行为规范失去权威性,其实随之流失的也是人情味。传达信息的“中介”并非机器,而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有温度的老师,发布信息时声色俱厉,网络发酵后再说“背后的原因令人暖心”,“暖心与否”尚不可知,但是“幽默感”却十足。
避免“穿背心罪”“如厕不戴口罩罪”,乃至“不吃食堂饭罪”“做操不规范罪”……关键在于对上级的命令如实通报,对下级的处罚有理有据,把握好“量刑”的尺度。
(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