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用户“杜鹃无香”发布的抖音视频引起热议,视频内容大致为:“我和她在一起7年,她比我大12岁,现在我对她好像没感情了。”众多网友唏嘘感叹,纷纷将矛头对准发布者,谴责发布者面对爱情不够忠诚。该视频目前获得11万条评论,用户“杜鹃无香”在其抖音简介中写道“不会再更新,不会再上抖音”。
当事人在社交媒体上随手发布的爱情内容,最后发酵为全民讨论的热点事件,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它们可能前因后果各有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点:有一方呈明显弱势。评论区的用户通过表达“分手”的态度,一边倒地为两性关系中弱势的一方声援,试图将其拉出爱情的苦海。这些事情为广大围观群众提供了爱情负面范本:不少人在提到“图书馆30s”的故事时仍心有戚戚,感怀神伤;如果谈恋爱的一方比较抠门,也会用“拉菲草”进行指代。这些故事正在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铡美案”一起,成为新的爱情警言。
不同的是,古有“宁拆一座庙,不散一桩婚”,今有“劝分不劝和”。过去夫妻或情侣之间出现矛盾,旁人多劝其“忍”,为了面子、为了孩子、为了家族,往往忽略和压抑个人意愿。现在更强调个性的抒发和个人的主体性,如果在婚姻和恋爱中受委屈、不自在,那就大手一挥,“分手”了事。很多时候,吃瓜群众的“劝分不劝和”是希望当事人不再“恋爱脑”,将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从中可以看出当前社会价值体系的转向。
从对个体的压抑到自我的张扬是一种向好转变,但也要注意相关词语的“使用语境”。爱情复杂难解,几乎与理性无缘,并非按部就班遵循既有规律就能够获得圆满结果,而无论是“劝和”还是“劝分”,都是涵义较为单一直白的词语,仅以“分”与“和”粗暴的定下结论,对当事人面临的爱情难题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更多的是围观者单纯的感情发泄。有时候,受制于社交媒体篇幅的限制,当事人往往词不达意,此时的用户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很可能就是文不对题,同时吃瓜群众难以在评论区长篇大论,更倾向于发布引人共情的情绪化言论。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劝分甚至已经成为一个“梗”,无论博主发布什么内容,网友都会在下面评论一句“分!”,其实也是在暗讽当前不问缘由、问就是分的现象。
说到底,分与不分是当事人个人的选择,用户可以围观但不能逼视。当事人将个人私密的爱情故事发布在公开的社交平台,多元的爱情相处模式与网络中非黑即白的“分与不分”相互碰撞,观念不同甚至会有网络暴力的可能。但无论在爱情中双方各自的私德如何、底线如何,都不应该用人肉、网暴的方式进行自我正义的伸张。
面对吃瓜群众的劝分不劝和,当事人本身需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多时候,面对无关紧要的陌生人,人们愿意给出自己真诚的意见,但是社交媒体上事件往往难以呈现全貌,如人饮水,还需当事人冷暖自知。
(陈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