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传贵州毕节一名11岁女孩,在文具店买学习用品,老板认为其没付钱,将其个人信息张贴店门口“悬赏”,导致女孩在学校遭受冷嘲热讽后轻生。日前,七星关区政府新闻办通报了对事件的调查处置结果,称女孩家属和店主已达成和解,女孩家属表示不再提起诉讼。并呼吁广大网民,尊重法律,依法客观理性表达观点;尊重隐私,让逝者安息,防止对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一位11岁女孩疑似遭污蔑而选择轻生,这毫无疑问是一件让所有人看了都无比压抑和痛心的事。官方的通报,“确认”了很多此前网传的信息,比如,女店主的确怀疑女孩拿走了店内丢失的商品,并扣住她的作业本发出了“悬赏通告”;同时,女孩班主任在获知此事后对女孩进行过安抚,并告知其家长。但同时,诸多的网传信息并未获得证实。或许,官方公布的有限信息,并非整个事件的完整真相,但它应该也提醒网传的很多信息同样或不可全信。
事实上,在官方通报之外,有两个细节是值得注意的。一是,涉事文具店老板在此前回应媒体时曾表示:“实际情况跟网上(传的)不一样”;二是,负责事件处置调查的警方工作人员曾告诉记者:“因事件不涉及犯罪,不会通过警方发布通报”。最终,官方通报的主体是七星关区政府新闻办,而不是当地警方,与此说法一致。综合这些信息,围观者对事件作出评议尤其是进行责任定性时,理应有所克制和慎重。
官方通报的公布,意味着此事在处置程序上宣告结束,但从已经确认的信息来看,此事也确实还有太多令人触动乃至值得深思的地方。比如,文具店老板的相关行为虽未被认定为涉及犯罪,但是如果当时对被作为怀疑对象的女孩不采取扣作业本、发悬赏通告等过激做法,是不是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再比如,学校老师的心理安抚更有效一些、家长更重视一些,是不是也可以将女孩从“崩溃”的边缘拉回来?可以说,这位女孩的悲剧,其实是多个链条共同“失守”促成的。任一环节做得更好一些,或许都有机会避免出现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结果。这也应该警醒所有人,保护未成年人,其实每个成年人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当这种责任落到我们肩上时,我们能够做得更好吗?
此事也再次显示出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是多么重要。大家都知道,被污蔑、被诋毁是对人心理最大的伤害行为之一,未成年人如果得不到必要的引导、教育,这更是“无法承受之重”。这次的极端悲剧,应该唤醒更多老师、家长的重视。进一步言之,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抗压能力、受挫力,并让他们知道如何向外界寻求帮助,以及树立健康的生命意识,这些心理教育、生命教育,实在不应该再缺位。(任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