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机不归我管?APP不仅能“监控”聊天记录,还能“动手”删除我手机里的东西?近日,有网友发文称,得物APP试图删除他手机里的视频,被自己的手机成功拦截。13日晚上,得物回应称,经过核实,APP删除的是临时缓存文件,并非用户手机内的原视频,并公布了处理过程示意图。
删除的是缓存文件,不是原视频,这听起来似乎没什么大不了。但是,我们从用户的角度去看待,会发现一些困惑和担忧仍旧挥之不去。该网友表示,他是双十一在得物APP上买了东西,后发现货物有问题,便向得物官方反馈,并上传了一些与货物相关的视频证据。而遭删除的视频,恰恰就是这些证据。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面对这样的“巧合”,很难不去联想,甚至下意识地往坏处想,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也怪不得用户,近些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各种服务APP深入大众生活,伴随而来的隐私焦虑一直都是一大顽疾,且情景愈发复杂多变,成了几乎所有智能手机用户的心病。
的确,不少软件出于节省手机储存空间的目的,会自动清除缓存,但此事之所以被关注,其实还是因为大家对手机过度获取用户权限、不授权就不给用的现象不满已久。从定位、录音、摄像到删除缓存,手机软件为了所谓“更好的性能”,主动为用户“代劳”了很多工作,但这真的是用户想要的吗?
或许,这起事件只是一个技术上的误会,得物APP并无“害人之心”,但是其折射出的个人信息保护困境,却不得不引起重视。用户逐渐失去了对个人信息的掌控感,也就难免会产生对各类APP的天然不信任感。
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APP侵害用户权益整治“回头看”发现问题的通报》,系2022年第6批,共38款APP被通报,诸如丁香医生、快看、美柚、得到等知名APP均在列。涉及问题包括违规推送弹窗信息,APP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欺骗、误导用户提供个人信息等。
此次“删除缓存”事件,也给企业提了醒,还是应该多一些用户思维,要尊重用户隐私权和自主权,少一些自作主张和过度获取。
用户在使用APP的过程中,确实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缓存,但这当中或许也有用户需要保留的部分,那么能否将这个“清理”的权限也交给用户?要不要删除,删除哪些,什么时候删除,这些都可以成为选择题,而不是直接代替用户做选择。
另外,结合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目前基本上是得物APP的自查自纠和自说自话,真相到底是什么,仍然不够清晰。管理部门或者第三方有必要介入调查,厘清“删视频”的bug到底出在哪里。一来,可以给当事人一个明确的回复,二来,也可以让其他用户依据这个事实自行作出选择。(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