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筑基,文化铸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当我们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精神富有与实现物质富足具有同等重要意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都必须高度重视起来。
从商周礼乐到百家争鸣,从汉赋唐诗到宋明理学,从四大发明到农桑稼穑,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江河奔流不息,书写的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的鼎盛高光。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重要部署:“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文化强起来,自信立起来,精神挺起来,必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助力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最根本的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挖掘和弘扬好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今天我们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能停留在舞个狮子、包个饺子、耍套功夫等文化符号上,而必须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无论是太极拳还是端午节,无论是花木兰还是大熊猫,只有善于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激活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才能以宝贵给养丰富当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以强大魅力厚植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民族的”只有讲得好、传得开,才能更好成为“世界的”。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是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既要立足国外受众需求和国际传播特点,善于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有针对性地推动文化精准“出海”,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也要深入了解国际话语,把握西方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理论体系,有策略地开展文化防御、文化反击,“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同时还要善于灵活转化运用“看不见的宣传”,寓价值观于文化产品、文化元素,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最关键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文化观、价值观,对世界各国都有借鉴意义,千百年来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我们要善于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弘扬好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我们也要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深化同第三世界国家交流互鉴,努力为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提供价值指引。
文化是立身之本,也蕴含解题之道。曾经很长一段时期,所谓“文明统一于西方”的说法,长期霸占着许多人对现代化的认知。而如今,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征程上,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不仅有助于展示好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更能为回答好世界之问、时代之问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华文化强起来,必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不断前进。(文亦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