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上门代厨代炒菜的视频,引网友热议。视频中,章女士曝光收费标准:四菜一汤66元,六菜一汤88元,10个菜128元,12个菜148元,厨房卫生打扫干净,洗碗加10元,免费帮买菜。她表示接到的单大多是年轻人,有时候会给他们做生日宴。“请厨师上门比饭店性价比高,好吃又卫生。”
上门代炒菜,4菜1汤收费66元,在短视频镜头叙事的渲染下,不少网友纷纷对其流露叹为观止之意。的确,屏幕内那一桌麻辣鲜香的硬菜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由此所衍生的,则是一股若隐若现的说服力。“干净又卫生”“好吃又不贵”,诸如此类的评价,当真是好感拉满。正所谓见者有份,很多人已然心向往之。然而,这种由新鲜感、好奇心与想象力所构成的趋同性判断,热闹喧嚣其实新意寥寥。
在一些网友的表述中,“上门代炒菜”似乎成了前景无限的新兴服务。而这也再次印证了,互联网记忆的短暂。事实上,早在2014年,私厨上门类APP就曾风行一时,甚至被奉为“美食界滴滴”出尽风头,也曾备受资本追捧。只可惜与之相关的一众平台高开低走,大多折戟沉沙、草草收场,湮灭在市场的大潮内。几年过去了,依旧很少有人能说清楚,私厨上门类APP的失败,到底是“私厨上门”服务本身不成立,还是支撑这一服务的O2O渠道不适用?
作为个案,自然有人能把“上门代炒菜”这门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比如说,此次意外走红的章女士,我们丝毫不用怀疑,其通过熟人介绍、熟客复购以及私域电商路径,就能接到不少单子。然而,个例的成功,并不必然意味着可以归纳出一种类型化的消费需求和标准化的商业服务。换而言之,“上门私厨”这条几年前没有走通的赛道,到今天可能依旧很难破局。说到底,这是由中式家庭的内在结构特征与社交传统所决定的。
家庭中的“一日三餐”,带有与生俱来的私密性。让陌生人上门炒菜,总归存在一些接受障碍。对于年轻人小两口所组成的小家来说,其工作日其实没有太多的做菜需求,休息日则惯于外出就餐;而若是几代人同住,一般均有长辈操持厨房。那么,“上门代炒菜”服务最契合的场景,似乎就是“家宴请客”了。
一桌看起来很美味的菜,一段看起来很美好的视频,我们以为我们很需要“上门私厨”,其实真的未必。(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