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推进《复兴文库》等文化工程;《长津湖》《山海情》等优秀影视作品广受好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不断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扎实推进,我国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质量明显提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向心力极大提升。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推动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到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再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文化领域呈现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生动图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现在是距离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最近的一个时代。我们自信起来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恢弘气象极大展现,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极大增强,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000多个、文化馆3000多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万多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万多个,农家书屋58万余家。在城市,“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文化空间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在乡村,文化服务中心将农技知识、书报电影等送到农民群众身边;在线上,数字文娱、云端展览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获得精神食粮。党的十八大以来,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到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从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到加强人文交流合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积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华文明新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新增量。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们要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理念,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好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为强大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为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崔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