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022-09-29 15:08:37    人民网

近日,我国独龙族传统荨麻染织技艺通过抢救保护,成功恢复了红、黄、绿等6种颜色的纯天然染布法。这意味着失传70余年的独龙族传统草木染织技艺“复活”。抢救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技艺,让民族文化大放异彩,有力地推进当地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和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各族人民劳动与智慧创造的结晶,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给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冲击,许多民间技艺面临着核心内容流失严重、技艺失传,民族特色减弱,传承人才断层等挑战。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保护和传承好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需建设高素质传承人才队伍。传承的根基在于文化遗产的繁衍和保护。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需要“口口相传、人人相传、带徒授艺”,传承难度较大。这需要通过鼓励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地区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民族地区人才引进和培育,建立专业的民族文化研究团队,拓宽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传承路径等方式,使传统技艺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保护和传承好少数民族传统技艺,要让传统技艺活起来。传承并不是守旧,创新才有未来。从土家族传统织锦到壮族短衣壮;从潮汕抽纱到天水丝毯织造技艺……事实充分证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技艺,要顺应时代需求,大胆创新,民间技艺才能获得新生。这就需要不断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探索民间技艺融入生产生活的创新模式,并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打造具有民族色彩的自主品牌。

与此同时,在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保护与传承不断完善的同时,要展现民间技艺的多元魅力,进一步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态产品和文化服务,让人们懂得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内涵和独特文化标识,提高全社会对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更好地让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在创新中发扬和传承。

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镌刻着历史的印记,保护和传承好它们,不仅重燃了岁月,更是焕新了时光。当尘封的历史文化转化成市场效能,不仅会给乡村注入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激活乡村旅游市场活力,更能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信,未来可以看到更多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记忆的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得以继续留存和传承,重新焕发时代生机。 ( 姜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边角料”零食靠谱吗
下一篇: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社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