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打造更友好的骑行环境,有利于激发市民的骑行热情。
近日,北京市交通委表示,“十四五”时期,北京将继续打造特色骑行路线,在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打造20条特色文旅骑行路线,在外围郊区打造20条特色乡村骑行路线。此外,北京五环以内路面宽度12米及以上道路将全部施划自行车道,打造骑行友好环境。
近年来,从通勤到休闲,自行车出行正在快速回归城市。数据显示,北京市民慢行出行意愿持续提升,自行车年骑行量由2017年的0.5亿次(公共自行车)提升至2021年的9.5亿次(共享单车)。2021年,中心城区慢行交通出行比例更是达到47.8%,创下近10年来新高。在此背景下,北京继续推进五环以内路面宽度12米及以上道路全部施划自行车道,无疑是对市民骑行热情的进一步顺应,不啻为一桩颇具针对性的民生实事。
在现代社会,自行车已不再仅仅是一个代步工具,更是一种健康运动的时尚标志。近些年,不仅共享单车出行越来越流行,还有不少市民自行购买自行车参与骑行锻炼乃至休闲旅游。这与人们的健康休闲需求提升密切相关。如近年来众多骑友开发了不少网红骑行路线,既能锻炼,也能休闲、交友。尤其是在周末、节假日,市民结伴骑行出游,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都市风景线。
同时,相关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为骑行创造了更安全、便利的环境。如“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区联动完成了3218公里的慢行系统综合整治任务;2019年5月,还开通了全国第一条自行车通勤专用路。这些人性化骑行场景的打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骑友”,“慢交通”日益成为一种新的都市生活潮流。
中国曾被称为“自行车王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重新“爱”上骑行,这与低碳环保理念的流行,以及绿色生活方式的兴起形成一种合流。在此基础上,继续顺应这一趋势,因地制宜地打造更友好的骑行环境,如规划更多的自行车道,进一步扩容骑行道路系统,开辟更多的文旅骑行路线等,都有利于激发市民的骑行热情。这不仅有助于城市交通缓堵,助力低碳城市建设,也能够带动绿色文旅经济和消费的发展,实为多赢之举。
与此同时,对于多元化道路系统及不同交通参与方式的治理也可以更精细化。如电动车如何与自行车实现更安全的“兼容”,或需进一步厘清各自的行驶规则。目前,相关部门已明确将在机非混行道路(支路以上)全部增设自行车优先标识,并丰富执法手段,加强电动自行车超标、超速、闯红灯和逆行等违法行为的管理,相信能够为自行车骑行创造更安全、顺畅的道路环境。
在北京,骑车、步行正变得越来越便利、舒适,这已成为近年来市民切身可感的变化。继续推进自行车道扩容和慢行系统优化,将令市民在这方面的“获得感”更加明显。这背后实际是交通发展理念从“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升级,对于全国其他城市也不无参考借鉴意义。同时,这种健康、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也必将进一步增进和丰富首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