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岁稔年丰,蟹肥菊黄;神州大地田畴似锦,沃野生金。今年的9月23日是秋分日,也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亿万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铺展开一幅壮美的丰收画卷。
“释放情感、传承文化、寻找归属、凝心聚力”需要“以节为媒”。从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体现了“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价值旨归,彰显了“爱农为农、重农强农、兴农惠农”的深厚情怀,也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弘扬农耕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四川德阳,村民自编自导的情景舞蹈剧,描绘春耕、夏作、秋收的“三农”新图景;在湖南益阳,以村民割禾、扮禾、码垛为内容的稻田趣味运动会,展示乡土风情……既体现悠久农耕文化传承、又蕴含新的时代精神,正是因为始终流淌的文化底蕴、贯穿的文化价值,让农民丰收节成为备受关注的“精神大餐”,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农耕文明的重要窗口。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将节日和节气相结合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折射中华民族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延续了中华民族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优秀传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用来表示昼夜的长短;惊蛰、清明、小满、芒种中蕴含着物候特征,启示着气候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中创造出的二十四节气,为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提供指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这背后包含的“敬天道而事之”的传统智慧、流传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的千古箴言,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正因如此,以农民丰收节为契机弘扬农耕文化,也为中华文明成果赋予了更多新的时代内涵。
无论是弘扬优秀农耕文化,还是传承优秀文明精髓,中国农民丰收节之所以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说到底是因为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激扬起文化自信的持久力量。从“天地之大,黎元为先”的人本思想,到“坚持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到“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定选择,从古老农业活动中产生的戏剧、民歌以及民俗活动,到信息时代大放异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成为我们走向未来的宝贵财富,更充分证明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弘扬农耕文化的同时,启发探索创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这是农民丰收节的深层次内涵。当前,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迫切需要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广大农民的精气神。中办国办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办好农民丰收节。通过不断创新农民丰收节的形式、增强农耕文化的吸引力,一定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
翻开中华文化的宝典,“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这些清新隽永的诗词、农谚写下了我们这个民族对于丰收的记忆和期待。走进瓜果飘香、稻黍收成的季节,迎来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时代,以丰收的名义礼赞奋斗、传承文明,古老的农耕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新时代的中国书写下“农村美,农民富,产业旺”的崭新篇章。( 沈若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