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塑形 铸魂 厚植乡村文化自信

2022-08-29 10:14:53    人民网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前不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围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成为文明和谐、物心俱丰、美丽宜居的空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助于提振广大农民精神面貌,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许多富有泥土气息的乡村文化在城市强势文化、流行文化等多元文化的渗透、冲击下逐渐式微。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盲目建设村广场、文体设施,只重外表不重内核,缺少对乡村文化的有效保护和挖掘,造成“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市”的现象。如何让乡村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让乡村建设留住乡情乡愁、传承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首先要厚植乡村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的国家,悠久的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根脉,优秀的乡村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思想智慧。代代相传的家风家教、敬天法祖的朴素情感、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这些维系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集体记忆,也是乡村文化振兴最深厚的土壤。近年来,从融合乡土风情和信天游、秧歌、腰鼓、高跷等多种陕北民俗文化的秧歌剧搬上大舞台,到端午赛龙舟、壮乡三月三、查干湖冬捕等民俗活动吸引无数游客,再到农民办自己的文化艺术节、诗歌故事会、剧团演出、书画摄影创作展等日益流行,实践证明,只有深入挖掘、传承、发展乡土文化中的优秀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民俗典型、非遗文化等,才能激发乡村文化发展的活力。

当然时代在发展,乡村文化振兴并不是原封不动保留、复原传统,而是要立足新的时代方位、体现新的时代要求、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另一方面也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扎根乡村、滋养乡风文明。比如通过优化设计、改善工艺,推出更符合当下审美的产品,让传统的刺绣蜡染产业打开广阔市场;再比如一些短视频“达人”,通过镜头展现充满乡土气息农村生活,让传统技艺与年轻观众相遇。这些不仅让乡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也给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能。

前不久,贵州省黔东南台江县台盘村举行的篮球赛火了,网友给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村BA”。这个重重大山中进行的赛事引发广泛关注,也提醒我们,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厚植乡土的文化主体性,也要吸纳融合现代文明的分子和要素,体现新时代乡土文化的公共性和时代性。挖掘优秀的乡村文化资源、突出地域特色和乡土风貌,培育更多乡土文化人才,乘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东风,乡村文化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甄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警惕高温干旱冲击全球粮市
下一篇:夏令营价格可以高,但不应只有高价夏令营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