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危险“野景区”成网红打卡地,平台该深入反思

2022-08-16 11:16:01    澎湃新闻

一场悲剧来得猝不及防。8月13日15时许,四川彭州市龙门山镇龙漕沟突发山洪,截至14日中午13时,共造成7人死亡、8人轻伤。

事故的视频在网络流传,看得人心惊肉跳:原本近乎干涸的河道,转瞬之间洪流奔涌,不及逃生的人站在河道中间的石台上,直至被不断上涨的水位吞没……现场视频或许也解释了悲剧何以发生: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人们,对野外的危险缺乏感知,不相信洪水会突然到来,低估了自然的力量。

然而这场悲剧并非不可避免。事发地周围有安全提醒标识,明确标记了人和车辆不得进入。2021年8月,龙门山镇政府还曾发文提醒,龙漕沟等地汛期沟内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就在山洪前,还有管理员曾劝离游客,连着喊:“我给你们跪下了,求求你们,快要涨水了,你们快跑……”,但是,没什么人理他。

值得深思的是,这个当地人和游客都应当知道存在危险的地方,却成了“野景区”“小众避暑地”“网红打卡地”,在一些地图App上直接被标记成了景区,在小红书等平台上被轮番推荐。甚至连一些当地人也在配合着这种趣味,比如在事发地周围流动商贩售卖商品,场地附近还设有公共厕所,这一切都让龙漕沟变得“景区化”。

一段时间以来,所谓露营、烧烤、漂流等活动,成为新兴的潮流休闲方式,人们不断在野外寻找合适的地方,有意识地追求某种野趣,来到龙漕沟的人们想必也是如此。那原始、粗粝的地貌,区别于正规景区的“野性”,甚至显眼的风险提示标识,似乎都成了野景区魅力的一部分,充满着野外秘境的诱惑。

而当这一切被搬到网上,发散于社交平台,在短视频滤镜的粉饰之下,人们已经忘了这里存在风险,“野性”反而诱导着人们争相前往。

但这种旅游趣味,却不能忽视基本的安全风险,这场悲剧就是一场极为深刻的教训。因此,社会有必要纠偏错位的旅游认知。人们应当对“野外”抱有足够的敬畏,对所谓野景区的追捧要适度、克制,始终把防范意识放在第一位。

此外,在该起事故中将事发地标记为景区的App,给用户“种草”的互联网平台也应当有所反思。可以想见,即便人们看到了安全警示,但看到这里在正规App上被标记、被推荐,这也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心理预设:这里是安全可靠的。

显然,这些App对信息把关存在疏忽,在没有核实的情况下轻而易举地把当地当作了一个景区来对待。事实上,有媒体报道有博主曾晒图举报“小石河野炊攻略”的相关视频,但首次举报并没有成功,平台表示“暂时无法判定举报对象存在违规”。这些本应引发平台重视的线索被轻易放过,令人十分遗憾。

在这起事故发生之后,大量关于龙漕沟的种草笔记、推荐视频被下架。但人们更需要的还是防患于未然,游客对野外环境缺乏防范意识的追捧,平台缺乏甄别审核意识的标记与推荐,这些都到了该深入反思的时候。(江城)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究竟是谁在蓄意挑衅制造危机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