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从万安桥失火看木拱廊桥保护之困

2022-08-09 11:11:45    北京青年报

8月6日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万安桥失火,桥体几乎全部被烧毁,暂无人员伤亡。屏南县有关部门表示,下一步将对火灾情况进行评估,并全力做好修缮等后续工作。

万安桥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被视为“中国最长木拱廊桥”。因为珍贵独特,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万安桥被烧毁令人痛心,也再次提出了如何保护诸如木拱桥和木制建筑这类独具中国工程技术特色和智慧的建筑和文物。对于保护古建筑,国家早就有规定,1984年2月28日由文化部、公安部发布的《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其中包括防火和救火,因为木制建筑除了容易损坏外,最大的敌人是火灾。

规定要求,凡古建筑的管理、使用单位,必须严格对一切火源、电源和各种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此次火灾具体原因正在调查之中,是否有违反了相关规定的情况仍需有关部门调查。

《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对于灭火也有具体规定,要求古建筑保护区必须设有相当数量的消防用水。但是,媒体上流传的救火视频显示,万安桥上没有布设消防水管,而且灭火器稀缺,参与救火的民众是在用水桶汲水救火,完全不能阻止熊熊大火,只能眼睁睁看着万安桥被烧毁。

万安桥事故调查不仅会给保护之后可能重建的万安桥提供经验和教训,也会为其他文物保护提供经验。这也涉及另外一种保护,理论上需要强调永保古建筑的安全,但是在万一遭到意外焚毁时或毁坏时,是否能修复。

现在相关方面的估计万安桥是可以修复的,历史上它也被修复过多次。明末、清康熙四十七年遭火焚,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复建为34开间136柱桥屋。民国初再次被烧毁,民国21年(1932年)再度重建。1952年万安桥西北端被大水冲毁12开间,1954年当地政府出资重建。2014年12月,万安桥又进行了大规模修缮。

因此,做好修复大桥的技术传承格外重要,这是木拱桥保护的第二个维度。关键要对专业人员和技术予以特别保护,并让这一技术传承下去。木拱桥是世界桥梁史上独一无二的门类,其营造技艺被称为中国桥梁建筑技术的“活化石”,代表着中国古代木构桥梁的最高技术水平。但是,由于社会变迁,木拱桥已经不是现在的主流桥梁,因而越来越多的传统拱桥工匠放弃了自己的老本行,不仅一般工匠和技术人员难寻,更不用说技艺精湛的匠人,这也提醒保护木拱桥和其他榫卯建筑的技术人员和工匠也是当务之急。

建立在木拱桥之上的还有文化以及文化的传承。全国各地的廊桥上的廊屋普遍设有戏台、凳床、摊点等,是村民饮茶、纳凉、看戏、集会、歇息、观赏、贸易等重要活动场所。廊桥上的戏曲表演很多都是地方性的,也是借助廊桥这个空间和舞台才能传承,也可以称为廊桥戏。如果没有了廊桥,当地独特的文化载体也就没有了,廊桥戏也就可能消亡。这也是保护廊桥需要考虑的要素。

保护木拱廊桥需要从多方面计划,否则,这一独特的建筑就有可能凋零或消亡,与之相连的技术和文化也会随之萎缩和消失。(张田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形态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