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依法为劳动者祛暑送凉

2022-07-25 15:15:58    法治日报

7月20日开始,我国多地迎来新一轮高温天气。今年自夏至以来,多个地区就已经持续出现高温天气。据媒体报道,目前已发生多起劳动者因高温劳动引发热射病的事件。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高温劳动保障工作,相关政策法规对高温作业时限、高温津贴发放等都有明确规定,要求用人单位必须采取各项保护措施。近年来,各地各部门也发布相关文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防暑降温费与高温津贴标准,劳动者权益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但在实践中,少数用人单位并未严格落实政策法规。有的用人单位“揣着明白装糊涂”,拖欠、少发、拒发高温津贴;有的一方面发放高温津贴,另一方面却在工资中扣除相应金额,“明发津贴暗扣工资”;还有单位以福利性补贴或饮料物资充抵高温津贴。这些行为既缺少人文关怀,也违反相关法律规定,不仅会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用人单位自身的长远发展。

烈日炙烤下,更应重视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保障高温下的劳动者合法权益,主要责任在用人单位。除了要依法足额及时发放高温津贴、调整作业时间之外,用人单位应依法依规,为高温下的劳动者提供安全、卫生、足量的防暑物资,落实各项高温作业劳动保护措施。监管部门也要加强监管,及时开展执法检查,督促用人单位做好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工作,与用人单位一道,依法为劳动者祛暑送凉,使高温下的劳动者得到更有效的保障。(刘紫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作用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