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及人之老,如何守护最美夕阳红? 2.67亿老年人面临着养有余而医不足的尴尬,“医”和“养”两层皮,医养结合面临着难点与堵点。
推进医养结合,是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医养结合的政策、服务、标准、人才、信息等体系,为各地加大服务供给、打通堵点绘出“路线图”。
推动医养结合,基础设施“补短板”。老年人患病率高、患病种类多、患病时间长,对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截至2021年底,全国6492家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共有175万张床位,养老机构以不同形式提供医疗服务的比例超过90%。但相比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与服务需求,一些地方的基础服务设施仍有缺口,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严重匮乏。根据《指导意见》,各地要采取差异化补助等多种措施,推动养老机构改造增加护理型床位和设施,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专业化、规模化、医养结合能力突出的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需求主要在基层,在硬件上补短板,让老人病有所医,不再为看病犯难。
推动医养结合,医疗服务“强弱项”。给60岁老年人提供“健康关爱”,为80岁老年人提供“银龄关爱”,给予100岁老年人“晚霞关爱”……老年人需要全程的健康管理服务。《指导意见》突出以健康为中心,强调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通过整合预防、医疗、保健、护理、健康管理、健康促进的一体化服务,突出医养结合的综合性、连续性服务。在做实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基础上,稳步提高失能、慢性病、高龄、残疾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护理服务”等创新方式,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更便利的居家医疗服务。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将上门医疗服务向养老机构拓展,为符合条件的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服务。医养结合跨越了传统养老观念中只强调单一“养”的服务内涵,更加注重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融合,让老有所养落到实处。
推动医养结合,配套政策通“堵点”。目前,在一些医养结合机构,医疗床位和养老床位是隔离的,如果老人生病了需要住院就得在这两种床位之间来回折腾。《指导意见》明确,医疗床位和养老床位可以互为转化。针对签约公立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积极性不足、“有签约、无服务”的问题,《指导意见》着眼于解决“最后一米”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了价格政策,采取“医药服务价格+上门服务费”的收费方式,提高居家上门医疗服务水平;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绩效考核分配上,采取向完成居家医疗服务、医养结合签约等服务较好的医务人员倾斜等措施。《指导意见》从多个维度完善支持政策解难点、疏堵点,激活初始动能,以此推动医养结合向更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医养结合服务资源不足的矛盾还将长期存在。推动医养结合,破解“老大难”问题,化解养老焦虑,为广大老年人提供专业规范、方便可及、综合连续的健康养老服务,才能让老年人更有获得感。 ( 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