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高校“小作文”安慰失利考生,也是大学精神的体现

2022-07-04 11:37:38    新京报

安慰、鼓励失利考生,体现了一所大学的温度。

每年高考成绩公布后,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今年当然也不例外。

近日,重庆考生小邓(化名)因高考失利难过,给她的梦中高校——西南大学写下一段留言,却意外地收到了校方暖心回复,这一来一往的“小作文”也感动了很多人。

小邓在留言中,对西南大学表达了无限的向往,同时也表示对考试的失利充满了遗憾、失落和“意难平”。她说,“我无数次幻想着里面会不会有我的一份”“好像一切都搞砸了,我是谁,要去哪,怎么去,是不是没有未来了”,情绪颇为低落。

没想到,在留言仅仅两个小时之后,小邓就收到了西南大学的回复,“人生的路有很多条,每一条都有它独特的风景”“换一个角度,不如向死而生,让我们在这个夏天,生长出新的人生”。

收到西南大学回复的小邓,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她坚定地表示,“我不会放弃的,复读也好,考研也罢,我们有一天会真正见面的”。

据悉,小邓是一名音乐生,作为她引路人的历史、政治、钢琴老师都毕业于西南大学,也让她对这所大学充满了向往,倾注了很深的感情。高考失利于她而言,应该是一次不小的打击。而西南大学的及时回复和暖心鼓励,恰如一剂强心针,帮助她重燃斗志,再次对人生和未来充满了希冀。

可以想见,考生面对高考失利,可能也会收到来自家长、亲朋、师友的鼓励,但“解铃还须系铃人”,心中理想大学的回复和鼓励,无疑对考生走出情绪阴霾、重拾信心有着莫大的帮助。

现在的社交媒体环境,给了更多考生和高校互动的便利,如果高校能够积极主动地与考生进行良性互动,无论对考生还是对高校而言,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一个能够为失利考生给出暖心“小作文”的高校信息平台,无疑更能增加“考生黏性”,增强高校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不啻一份温情的“招生广告”。

眼下,正值考生填报志愿阶段,也是高校和考生互动频繁的时期,高校不妨利用社交媒体的优势和便利,多与考生展开良性互动。

相比于学校官方发布信息,这些充满人情味和同理心的双向交流,更能表达对学生的关爱与呵护,也生动体现出一所高校的人文情怀和文化魅力。

大学承载人们的期待,更是莘莘学子心向往之的象牙塔,但其包容与担当并不局限于大学校园之内。就像西南大学的这篇“小作文”,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在对失利考生用心关怀、鼓励中释放的真诚和善意,既安慰了失利考生,也打动了“围观者”,更是真正大学精神的体现。

如西南大学这般与考生充满耐心与爱心的温情互动,不妨再多一些。(和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
下一篇:人人急公好义,人人从中受益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