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终身污点”式恐吓教育不可取

2022-06-06 14:53:54    光明日报

日前,最高法、最高检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实施办法》,明确对于涉及未成年人案件的材料“应封尽封”。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程序中的材料,在诉讼终结前一律加密保存、不得公开;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后,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以及免予刑事处罚的,相关部门应当主动对自己掌握的未成年人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不过,刑期超五年的不予封存。

这是落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保障刑满释放和接受社区矫正的未成年人在复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其他未成年人同等的权利,防止被歧视的重要措施。严格做到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接受社区矫正记录等“应封尽封”,可避免这些未成年人被一直贴标签,从而保护他们的合法权利,帮助他们顺利重新融入社会、预防犯罪。也由此,此办法甫一公布,就获得普遍积极的舆论评价。

不过,值得指出的是,这只是消除对刑满释放和接受社区矫正的未成年人歧视的一方面。现实中,“一次犯罪,终身污点”的教育观点仍有“市场”,更有甚者以基于此观点的恐吓来“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比如,有的老师或家长把违规、违法、犯罪的后果说得很严重,如“一次失信,终身污点”“一次作弊,终身污点”“一次犯罪,终身污点”等。这貌似能起到震慑孩子的效果,但实则是简单粗暴、错误的“法治教育”。如果不依据法律给孩子讲清楚具体情境下的矫正或处罚等规则,知晓自身的权利、责任和义务,那么也无从培养孩子的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

依据法律,未成年人接受专门矫治教育、专门教育的记录,以及被行政处罚、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和不起诉的记录、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都是要被依法封存的。这在档案记录中会是“污点”,但是被封存,不会对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影响一生的、洗刷不掉的“污点”。对此,也有观点质疑,这是否会在事实上造成对未成年人犯罪分子的袒护和纵容。刑期超五年者不予封存的规定,可以算是惩戒与保护间的一种平衡,或可消解人们的质疑。

未成年人因严重行为不良、违法、犯罪已经接受社区矫正、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在此基础上,不应再把处罚扩大化。如果一次违法犯罪,就成为伴随其一生的“污点”,导致他们无法正常学习、工作、生活,这不符合人性原则,也会加剧矛盾,让他们自暴自弃、破罐破摔。毕竟,他们也有求学、就业等权利,社会应鼓励他们“浪子回头”,要教育、感化与挽救,而不是抛弃。

“一次犯罪,终身污点”类似观念的“残存”,会让“应封尽封”面临现实阻力。而且,人们私下也存在多种给有不良行为、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贴标签的行为。因此,怎样既让有严重不良行为或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受到矫治、处罚,又不让他们被贴上污名化的标签,是一个系统问题。这样的“底层逻辑”或是有必要坚守的:他们是所有孩子的一员、社会的一员,不能将其“赶出”、边缘化。这不仅不利于这些未成年人重新回归社会,也有悖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也只有践行依法治国,消除歧视,才能更好教育、感化曾经走弯路、行错路的未成年人。

作者:蒋理(教育研究者)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学习类App成网络聊天室?在线教育必须立规明矩
下一篇:农业的“芯片”也需尽快升级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