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赓续中华文脉 助力民族复兴

深刻认识古籍事业发展的意义和机遇

2022-06-06 14:18:48    人民日报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这些古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古籍工作的发展方向,为我们完善古籍工作体系、提升古籍工作质量、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利用提供了根本遵循。

古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文化传承,讲求“藏诸名山,传之其人”。所谓“义理、考据、辞章”之学,既是学术方法,也是对古籍工作的经验总结。通过对历代典籍的收藏、整理、研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涌现出了许多学问家、思想家。中国历朝历代都提倡“盛世修典”,《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都是由国家主导、影响深远的文化工程。我们党高度重视古籍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推动了点校“二十四史”等一系列古籍保护、整理与研究、利用工程,建立了一批专业的古籍出版机构,取得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成就。1981年,党中央专门下发《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明确和加强了党对古籍工作的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古籍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悉心指导。仅以北京大学为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给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回信;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探望哲学家汤一介先生,了解《儒藏》编纂进展情况;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文学科的多位学者亲切交流,与曾翻译《论语》《孙子兵法》等古籍的美籍汉学大师安乐哲教授交谈,希望他更多向国外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不仅为北京大学做好古籍工作提供了不竭动力,也为相关高校共同做好古籍保护、整理、出版等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高校是知识传承创新的殿堂和涵养精神文化的家园,也是推动古籍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比如,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邓广铭先生,提出以年代、地理、职官、目录作为历史研究的“四把钥匙”,对古籍工作影响深远;北大很多学者为推进经典古籍和海外汉籍的整理研究不懈努力,不少高校还建立了古籍整理研究所(中心),设有古典文献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导完成了“七全一海”等大型古籍整理工程,袁行霈先生主持开展“新编新注十三经”工程,建立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着眼长远,开放包容,拓宽了古籍工作的视野和格局。

古籍工作不仅仅是少数人文学者皓首穷经的职业,更是一项事关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助力民族复兴的重要事业。进入新时代,研究阐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古籍工作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面向未来,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抓住用好古籍事业发展的新机遇。

持续做好古籍整理保护工作。完善工作体系,提升工作质量,持续抓好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的立项、论证和推进,如《全宋诗》《儒藏(精华编)》等古籍整理工作;继续推动相关高校古籍整理研究专业机构建设,通过平台、项目来带动工作开展、加强队伍建设,使古籍工作的规模和质量都得到提升,为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加准确可靠、更加丰富的文献基础。

持续做好古籍研究阐释工作。经典古籍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要下大力气深入挖掘古籍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深入阐释中华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辉煌成就、宝贵经验,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助力。

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加强古典文献专业等学科建设,通过协同创新推进“新文科”建设,利用好“中国古典学”等研究平台和“古典语文学”等跨学科人才培养项目,加强人文基础跨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加强古籍学科专业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进一步构建完善古籍人才培养体系,聚焦重大思想文化问题开展深度研究,确保古籍工作和文化传承创新事业始终有源头活水,始终后继有人。

推进古籍数字化工作。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加快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和传播普及。通过举办数字人文作品展、建立“中国典籍文献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等方式方法,推动古籍数字化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同时,通过开展中国古籍数字人文创意大会等创新活动,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古籍智能化整理,推动形成古籍工作的新模式、新业态,让古籍工作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者为北京大学校长、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郝  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铸牢中国同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
下一篇:打赢常态化疫情防控这场持久战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