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的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8.73亿,几乎已经进入全民短视频的时代。不难预想的是,这其中必定有一大部分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如何适配一个以包容万有为特征的短视频世界,这是一个新的数字治理难题,也值得我们在六一儿童节这天再次关注。
应该承认,未成年人仍在成长期的价值观较为脆弱,他们对短视频世界的投入依然需要较为审慎的保护。现如今拿起手机就可以跨入短视频的大门,几乎已经到了“俯拾即是”的地步,那么保护责任相当程度就要靠平台来承担,通过技术调整划定未成年人的使用边界。
以目前国内头部的短视频平台抖音为例,2021年9月,抖音升级青少年防沉迷措施,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全部进入青少年模式且无法自行退出。在该模式下,未成年人每天只能使用不超40分钟,且晚22点至次日早6点不能使用。14-18岁实名用户,在内容推荐、社交、搜索等方面提供更多安全保护,如互相关注才可发送私信。
不过,仅限制未成年人的使用时长,显然也不是短视频平台适配未成年人的全部意义。在《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里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数字,77.5%的受访未成年人认为自己使用短视频或直播后在信息获取方面变得更好。也就是说,未成年人认为短视频的使用带来了更多的“正向意义”。
其实这也在意料之中,短视频的形式显然也更加符合未成年人偏好和“图形阅读”的心智特征,青少年的短视频使用,也会与他们求知本能相关。既然如此,那么短视频平台如何增加面向未成年人的产品供给,如何帮助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也成了摆在短视频平台面前的课题。
在这方面,抖音做出了一些尝试:于2021年推出“萌知计划”,投入百亿流量扶持知识创作者,精细化扶持青少年文化教育内容;同年12月,在儿童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出版60周年之际,又联合少年儿童出版社共同推出《十万个为什么》系列短视频,让这一经典品牌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在当代青少年面前;在儿童节这天,还推出“十万个为什么·抖音百科奇妙夜”,邀请10位学者进行科普演讲直播,让求知之乐成为这一天青少年短视频世界的主旋律。
这些对整个短视频行业来说,都不失为一种启示。未成年人的短视频使用,需要一些技术层面的规制,避免未成年人的错误、过度使用。但更重要的,还要化被动为主动,让阅读优质内容成为未成年人的使用习惯,也让短视频更好为青少年的成长服务。
因此,在短视频已经极大发展的今天,人们更该思考如何做好一个加法,让短视频本身呈现多元参差的面貌,让不同年龄段的用户都可以各取所需。当然,在儿童节前后,我们的主题依然还是孩子,他们值得一个更丰富多彩也更童趣盎然的短视频世界。(吴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