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破解农产品冷链“缺链”短板

2022-05-31 10:51:09    中国经济网

夏日来临,冷链作用更显重要。日前,财政部、商务部决定以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为重点,支持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相关文件已经发布。由此审视,农产品冷链既是当前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短板所在,也是今后促进农业产业链升级的潜力所在。

随着农业生产日益专业化、区域化,农产品呈现跨地域、反季节的大流通特征,不同于米面油,果蔬、肉类、水产等鲜活农产品仓储运输需要冷链支持。以果蔬物流损失率为例,发达国家可控制在5%以下,而我国该数据明显较高,原因就在于冷链物流还不发达。此前数据显示,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57%、69%,远低于发达国家90%的平均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降低产后损耗,增加储运能力。

长期以来,农产品区域性、季节性“卖难买贵”成为困扰农业的突出难题,影响着消费者和农民利益。分析起来,农产品集中上市带来的短时供求失衡是重要原因。农产品冷链物流贯穿一二三产业,连接生产和消费,是缓解上述问题的钥匙。“暂时卖不掉就先存起来”“错峰的农产品更吃香”,可以实现错季销售、扩展区域,既满足周年供应、消费升级需求,又能提升附加值、助农增收。

当前农产品冷链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链”现象,冷链设施总量明显不足。产地冷库建设相对滞后,现代化冷库数量偏少,低温加工配送中心不足,公路冷藏及保温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极低等问题有待解决。尽管全国冷库容量近年来保持较高增速,目前超过70%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有冷链设施,但是,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仍低于多数可比国家,还不能完全满足庞大的农产品产销需求。

除总量问题以外,还有结构性矛盾。首先是城乡冷链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存在同质化低价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相当部分冷库利用率不高。其次,设施标准规范滞后,现有标准不统一、衔接不够,不少地方温控手段粗放,信息化程度较低,影响了效益。此外,运营主体也面临一些困难,其大多实力较弱,筹资能力较差,在用电用地等关键环节存在堵点。

壮大冷链离不开科技支撑。农产品冷链物流本身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还要达到监管部门可溯源、可追查的要求。对市场主体来说,当务之急是加强智能分拣、全程温控等智慧冷链技术应用,推动5G、物联网等技术与冷链结合,加大视频采集、温湿感应等设备投入。对政府部门来说,要开展数字化冷库试点,构建多层级数字冷库网络,完善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打通行业信息数据壁垒。

做强冷链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冷链设施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虽有显著收益,但风险也很大,还有很大的公益性。比如,日本、韩国形成了以农协为主体的仓储保鲜冷链体系。法国、荷兰依托大型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搭建冷链物流体系。我国已在探索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的机制,要推动进一步降低市场风险,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近年来,有的第三方冷链平台联合保险公司,创新探索农产品运输过程理赔服务,较好解决农产品流通“无险可买”的难题,各地不妨借鉴。

农产品冷链是产地与市场的桥梁。总体来看,要补齐冷链设施短板,提高冷链质量效率,做好各环节衔接。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冷链建设已具雏形,下一步要做好两个“一公里”衔接。要与产业优势衔接,聚焦产地“最初一公里”,在田间地头建设一批具备保鲜、预冷、初加工功能的中小型仓储设施。要与消费需求衔接,面向城市“最后一公里”,健全销地冷链分拨配送体系,引导商超企业等完善城市末端冷链物流设施。(乔金亮)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北京旅游业有序放开,有效提振行业景气度
下一篇:“统一加密”犯罪记录让未成年人“无痕回归”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