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以高度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2022-05-30 10:12:23    人民网

文化是民族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前进号角。

从穿越千载、与先贤共话“强汉盛唐”,到根植传统优秀文化的网络文学远播海外;从古典文献中探寻游戏策划灵感,到在历史古迹中还原帝王将相指点江山的逼真场景;从在优秀文化中汲取文艺创作的情感价值,到将生活浸润于传统文化……如今,《上新了,故宫》《只此青绿》《中国诗词大会》《雄狮少年》等一批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艺术节目相继走红,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态势。通过丰富多彩的诠释形式,众多优秀文艺作品为观众提供了文化自信与自主创新的高品质内容,也让人们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的薪火相传。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世代相传、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更迭,任凭世间物转星移,我国传统优秀文化都能以最为温情的方式印在我们每个中国人心间,为我们伟大民族提供了自强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元曲,从“鲁郭茅巴老曹”到聂耳、冼星海、梅兰芳、齐白石、徐悲鸿,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传统优秀文化在沉淀中演绎了文化自信的精彩,谱写了文艺发展的华章。在每次重大历史关头,文化总能及时触及国运之变,立时代之潮头、发先人之先声,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艺的繁荣兴盛。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与国家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而中华传统文化繁荣兴盛,文艺作品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离不开亿万儿女的守护与传承,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相较于将中华传统文化留存在书本里、尘封于展柜中,乏人问津、日渐蒙尘,我们要在当代语境下发扬传承传统文化,用现代话语方式提炼优秀传统文化意涵,让传统文化传承更富动态和生命力,吸引观众欣然向往之。

而传承传统文化、繁荣文艺创作,就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让其以新的形式展现出传统的美好。坚定文化自信不是抱残守缺,而要推陈出新,在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自我突破、突破自我,让传统文化以现代方式“活起来”,更好服务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

“文化需要继承也必须继承,文艺需要交融也必须交融,创作需要有活力也必须生机勃勃。”众多文艺工作者要坚定文化信心和职业抱负,领悟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与文化艺术价值,创作更多体现中国风格的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以这些作品为窗口,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传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更好地向世界传递历史悠久、自信、现代的中国形象。( 谢 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下一篇:中国是国际秩序最坚定的维护者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