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对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战略部署,并强调重视其进程中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包括“新开工一批水利特别是大型引水灌溉、交通、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在内的33项稳经济措施。5月25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也将规模较大、当前收益较好或增长潜力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资产作为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
可以预见,强化投资驱动、凸显综合效益特征的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必将加快进程。基础设施有其标准的使用功能界定,谈到基础设施创新,往往都是模式、机制、技术等方面,鲜有提及功能创新。如何强化基础设施功能创新,是此轮基础设施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重要命题之一。
这就需要在推进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中,以提升基础设施服务效能为关键,打破传统观念,探索设施功能的创新,优化标准规范体系,提升设施建设水平。
首先,通过合理拓展基础设施功能空间,强化基础设施的复合功能,提升其综合收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污水处理厂下沉、地铁上盖物业、交通枢纽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等模式,有效盘活既有铁路场站及周边可开发土地等资产”。这种合理拓展基础设施功能空间的创新理念与措施,不仅适用于存量资产盘活也适用于新建基础设施。
其次,通过合理布局具有功能互补、嵌合、联动关系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体系功能。例如,在“东数西算”战略推进中,许多西部地区在有条件建设光伏、风能等新能源项目周边同步推进数据中心建设,在就地消纳新能源电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解决刚需大但耗能也大的数据中心能耗指标、碳排放指标制约等问题,使局部基础设施体系功能更加强大。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中,也应主动加强基础设施体系性、协同性谋划,优化基础设施体系布局,发挥“1+1>2”的设施功能叠加效应。
同时,通过合理规划增加多样化的附属功能,深入挖掘功能潜力,拓展基础设施功能的应用场景。例如贵州“天眼”在落成启用阶段,同步开发了旅游功能,年接待几十万人次。在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在保障基础设施基本功能安全运行前提下,可因地制宜地实现基础设施功能的多元化、多样化与多维化,提升其功能的附加值。
对接新需求,迎合新趋势,基础设施的建造还需要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按照适度超前原则,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功能,建设具有时代特性、科技含量、功能强大的基础设施标杆项目,引领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构建。(李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