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开始追求审美

2022-05-28 00:37:37    光明日报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在笔者所生活的成都,绕城绿道骑行成为最热门的户外休闲方式之一。有平台数据显示,共享单车绕城绿道的骑行量大幅上涨。也有不少人为了获得更好的骑行体验,开始购买自行车,笔者就是其中一员。

成都绕城绿道是一条沿着成都绕城高速而修建的环城绿道,全长100公里。绕城绿道不仅是单纯的休闲小道,绿道沿途建有78个“一桥一景”景观桥梁,连接了121个特色生态公园,风景优美。换句话说,绕城绿道更像是个巨大的环形森林公园。

专业骑手骑一圈绿道,只需5、6个小时,而普通市民骑共享单车,可能要10小时——这是累而快乐的一天。很多人去骑行,并不会追求速度,因为慢慢骑行一天,可以随时停下拍照,也有地方坐下来喝咖啡和吃饭。这样的“运动”,更像是一种新的都市休闲生活。

2009年6月,笔者曾用一个晚上徒步了成都的三环路,花了13个小时。51公里的成都三环,是那时的“城市边界”,沿路经过一些工地,也看到有楼盘里闪亮的灯光。现在,三环路周边已经繁华,城市的环形“边界”已经扩展成绕城高速。

这是一条新的边界。与以往不同,绿道不再是“摆设”和“附庸”,而是城市生活的核心。除了绕城绿道,成都在市内也修建了大量绿道。这个城市最新的口号是“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突出的就是都市中的“自然”。

类似的改变也发生在全国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全国建设绿道8万余公里。这个数字背后,是正在发生巨变的城市观念。人们不再把高楼大厦看成是城市的图腾,而是想营造一种更自然、更美观的生活理想,让城市开始变得柔软。

追求生态和谐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环境好”是人们考量所生活城市的重要尺度。在绿色城市生活,人会感到舒心和健康。中国人开始注重生活中的审美因素,这是普遍解决温饱后的自然需求。现在的公园和绿道,不简单是种植绿色植物,而是包含了越来越多审美上的探索。

同样的观念,也开始出现在农村。前两年笔者回河南老家,从县城打车回村庄时发现路边有很多花。一眼就能看出,那不是野花,而是人工精心培植的。那一瞬间让人非常感动。小时候生活的村庄和田野,当然不缺绿色,也不缺美丽的野花,但是,那时的生活中并没有审美的考量,人们和土地搏斗,是为了产出粮食。笔者无数次经过乡间小路,从未为一朵野花停留下来,因为要急着去田里干活。

2005年3月,笔者第一次离开北京到成都。火车在凌晨翻过秦岭,看到外面是满眼的绿色,才知道“青山绿水”是一个写实的词。公元759年腊月,杜甫到成都,他注意到的也是这个城市在冬天的绿色。他在成都写的第一首诗《成都府》:“大江东流去,游子去日长。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这两年笔者到一些北方城市,发现公园和绿道也大大增多。这是“人造自然”,也是人的努力。普通中国人开始在生活中追求“审美”,“创造”就不再是杜甫那样的诗人的特权。

作者:张丰(作家)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下一篇:每个人都是一道防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