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激发融合效应 推动区域创新

2022-05-23 20:13:42    人民网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需要在打造科技创新主引擎的同时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增长极,加快完善主体功能明确、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各地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近年来,我国区域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应运而生,区域创新中心建设提速,创新载体的质量和作用显著提升。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需要在打造科技创新主引擎的同时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增长极,加快完善主体功能明确、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

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除了持续加大科技投入,还要注重发挥融合优势。一方面,融合已成为当前科技创新的鲜明特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另一方面,区域创新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大量新兴产业的出现,对区域创新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不同产业链间的相互支撑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推动区域创新,要加快实现区域内创新组织、创新要素的融合发展。加快“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是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基础支撑。特别是充分发挥金融的链接、融合和牵引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加速向生产力转化。区域创新活动依赖于各要素的紧密协作,要树立创新联合体的“生态思维”,打造政府、企业、社会以及产学研合作共赢的创新平台,特别是发挥企业需求的牵引作用。同时,还要推动区域内的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发挥大企业的需求拉动作用,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技术应用场景。在创新要素融合方面,要借鉴中关村、张江、东湖等地的经验,加快构建人才为关键,科学家、工程师与企业家、投资者等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

推动区域创新,还要促进各区域间的融合发展,形成不同区域既交错融合又优势互补的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一般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与产业发展联系紧密,较少关注科学探索、基础研究等“创新链”前端的活动。要从国家层面加强统筹布局,根据各地区自身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布局科技创新。在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布局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健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机制,探索跨区域的创新体系治理新模式。

此外,创新文化的融合发展对于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也非常重要。创新文化是科技文明的基因,是汇聚创新力量的黏合剂。城市创新能力依赖于敬业、精益、专注、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以及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人文气息。弘扬创新文化,鼓励创新创业,需要风物长宜放眼量,保持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形成厚积薄发的创新竞争力。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陈  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疫情困境下,文旅产业需“渡劫重生”
下一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