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带有人们的期许

2022-05-20 20:58:25    光明网

这两日,“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话题冲上了热搜。事情源起于在近日播出的一档节目上,参与的几位专家针对当前房地产市场态势,提出了几个建议,随后这些建议迅速形成了三个话题——“专家不建议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专家称买房比租房划算”“专家称今年6到10月是购房好时机”,被众多网友热议。

对于这些前后矛盾的专家建议,网友们表示得用魔法才能打败魔法,纷纷戏谑“建议很好,建议下次不要建议了”,也因此衍生出了“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新话题。网友的此种反馈正是对互联网上各种各样“专家建议”的不满。在过往的诸多社会事件中,总有专家发表不当建议,如“经济学家建议年轻人别在通勤上花过多时间”等。此类专家往往被网友指责“何不食肉糜”。

近来,房地产市场消息频出。本周,有媒体报道称,随着今年高校毕业生即将毕业,新增租赁需求增长强劲,将推动市场开启新一轮升温,北京房租继续上涨,租金超过房贷月供。而在今天(5月20日),最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显示,与房贷相关的5年期以上LPR为4.45%。根据最新利率,按照50万元、期限30年、等额本息还款估算,平均每月可减少月供支出约45元,未来30年内共减少利息支出约1.6万元。

由上述政策和来自市场的反馈,人们不难得出,当前似已到了购房的一个合适时机,也能够印证“专家称买房比租房划算”这样的观点。这样的结论显然不严谨,更经不起推敲。就如最新5年期以上的LPR利率所带来的优惠,于个人而言只是很小的优惠,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受益。但置于全国市场下,这一优惠的利好信号就会被放大,有助于稳定市场信心,直接利好房地产,同时促进消费提升。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天然差距,人们对于事物的判断会首先基于所处地域实际市场情况得出。此番热议的专家观点实则都是老生常谈,并无任何新鲜内容。一个粗浅的判断是,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能买房就一定不会想去租房。在中国文化语境下,房子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只不过现实情形是,并非所有人都买得起房,甚至有一部分人都租不起房,而不得不在通勤上花费更多时间,以换得负担得起的居所。

专家的观点实际没有对错之分,但置于不同地域实际市场环境和不同人群经济实力背景下讨论,这些观点也就没有了对应的价值。这表明了在一些问题上,由于专家观点不具备普遍适用性,除了引起人们的反感,并无更多价值。因而,“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建议背后,实则是人们期待这些拥有公共关注度的专家,发表一些切合实际的言论,能够影响到政策环境,对改善自己生活有所帮助。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借世卫大会炒作涉台问题是白费劲
下一篇:考研“保过”,不管真假都要严打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