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转型发展守护大美洞庭

2022-05-20 20:32:17    人民日报

主动作为、因地制宜,积极调结构、优布局,找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的路子

 

从湖南沅江市南洞庭湖的码头出发,湖面渐行渐阔。放眼望去,洲岛上碧水连天,偶有苍鹭飞过;不远处,江豚不时跃出水面。渔政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说:“南洞庭湖好多年看不到江豚,禁渔后,这两年出现了!”如今,渔民退捕、自然水域禁捕,非法采砂被取缔,洞庭湖再现沙鸥翔集、鱼翔浅底的美丽景象。

洞庭湖是长江重要的吞吐型湖泊,有面积广阔的湿地。由于靠水吃水、竭泽而渔式的粗放发展,洞庭湖自然生态一度受到严重破坏,水体污染、水面缩减、鱼类骤降、鸟类减少等问题凸显,湿地功能严重退化。近年来,湖南坚持湘江、资江、沅江、澧水系统治理,省、市、县、乡、村五级形成合力,打响一场“洞庭湖生态环境保卫战”,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据统计,2021年冬天,洞庭湖区域水鸟已达74种40.4万只,种类和数量均创新高,彰显出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成效。

守住青山、护好绿水,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近5年,处于洞庭湖腹地的沅江市,在环湖区域相继清退造纸、禽畜养殖等产业,禁止芦苇砍伐、非法采砂、湿地种植,在10个相关领域实现了全面退出。沅江市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是以退为进、转型发展。”近年来,沅江市在工程机械、食品等产业上重点发力,规范采砂等产业,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迈出绿色发展步子。实践表明,主动作为、因地制宜,积极调结构、优布局,找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的路子,有助于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促进生态持续改善,贵在久久为功,解决好一个个问题。近年来,湖南积极推进洞庭湖生态环境多个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整治,修复湿地生态面积8.6万亩;持续开展鱼类人工增殖放流行动,提升水生生物多样性。如今,在洞庭湖畔,251个砂石码头被拆除复绿,近1000个排污口被取缔,洞庭湖的水质在不断变好。成绩来之不易,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面对洞庭湖湿地面积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水源涵养不足等问题,下一步,三湘大地干部群众仍要坚持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工作,着力推动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

在洞庭湖区域,人们感叹:“以前是‘靠湖吃湖’,现在是‘靠湖护湖’”“以前是人进水退,现在是人退水进”。思想观念变了,发展方式变了,环洞庭湖区域的干部群众不仅逐步树立起生态文明的意识,而且汇聚起生态保护的合力。站在湖岸,可见水清鸟飞。绿色发展理念在厚植,绿色发展效益在显现,绿色发展动能在积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定会越走越宽广。

(作者为本报湖南分社记者何  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
下一篇: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