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流调诈骗”频现,要反诈也要规范流调工作

2022-04-13 10:43:29    光明网

近期,有记者调查发现,全国各地以流调为名实施的电信诈骗案件明显增多,群众因难以分辨真假流调而出现不配合电话流调的情形,一定程度影响流调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通过流调来收集信息,是控制疫情传播的重要手段,相信很多人都接到过类似的电话,或收到过相关短信。但正如新闻中提到的,有不法分子也开始打着流调的幌子实施电信诈骗,真假流调让人防不胜防,“傻傻分不清楚”。

疫情当前,大家有配合流调的义务,所以在接到电话时,往往会积极配合。这些不法分子假冒防疫人员,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一旦民众没有细心核实,很容易掉入诈骗分子精心编制的话术陷阱之中,将自己的一些隐私信息毫无保留地传达,甚至银行卡信息也透露。

当然,随着各种反诈宣传力度的加大,现在很多人在接到疑似电信诈骗电话时,往往会提高警惕,在第一时间挂掉电话。但这也意味着,一些真的流调工作人员,也容易被警惕性很高的民众误认为是骗子,最终导致工作人员需要反复作解释工作,影响流调的效率。

因此,以流调为幌子的新型电信诈骗,其迷惑性和危害后果,都要高于传统诈骗,必须当作重点的打击对象来整治。

“流调诈骗”虽然披上了流调的外衣,但其电信诈骗的内核仍然没有改变,所以精准打击“流调诈骗”,首先还得加强电信反诈的常规治理。比如电信诈骗通常是跨地域实施违法犯罪,所以要强化地域间的协同;再比如,电信网络诈骗现在并没有单独入刑,那么是否可以适当提高量刑力度,起到司法震慑的效果?再如,电信诈骗往往涉及个人信息泄露、倒卖等等,从电信部门到网络平台,必须加强信息保护……

防止疫情传播的流调手段,被一些电信诈骗分子盯上,其实也跟流调的不规范、流调工作的宣传和科普工作不够到位有关。

新闻中提到一个细节,一些流调人员缺少培训,没有表露身份,上来就直接问被调查人员的家庭住址、行为轨迹等信息。流调人员是想提高效率,和病毒抢时间,但对那些防范意识高的人而言,接到类似的电话,难免不起疑心,甚至直接挂掉电话。这也影响流调的效率。

另一方面,流调到底涉及到哪些信息?关于这个问题,现在似乎也没有权威的答案。

正常来讲,流调需要搜集的信息,无非是姓名、地址、身体状况,包括行为轨迹、接触了哪些人群等等。一些受害者被诈骗分子围猎,透露了银行卡等财务信息,导致钱财损失,这说明还是有不少人对于流调的信息和内容缺少清楚的认知。

因此,在规范流调人员的提问内容、方式的同时,也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民众知晓流调到底是要调查什么,要搜集什么,哪些信息不该透露,哪些提问需要提高警惕。

有人建议,对流调电话设置专门的来电显示或闪信提示,这也是一种防范“流调诈骗”的有效的技术手段。总之,打击“流调诈骗”,既要在传统电信诈骗治理上加码,从严整治;也要进一步规范流调工作本身,多渠道并举,让电信诈骗分子没有下手的空间。(熊志)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法度者,正之至也
下一篇:守好底线、保证品质,“数字咸菜”也值得品尝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