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让老会馆上演更多“新戏”

2022-04-13 10:33:49    北京日报

梅园闲庭,海棠树下;束帛霓裳,皮黄声起——梅兰芳纪念馆内,一代名家的成就剪影静静陈列,专业演员现场演绎梅派经典,观众聆听京剧清音。全新视角,带来别样的国粹体验。据悉,随着“会馆有戏”京彩西城春季演出季启动,未来北京将有更多会馆迎来新生。

汇四方人群,聚百行技艺,会馆是北京城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几百年间,北京兴建的会馆多达六百余处,现存会馆建筑依然有57座,其中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1座。当彼时的会馆功能因势而衰,这些建筑将何去何从?西城区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打开演艺新空间,开发与保护找到了契合点。“会馆有戏”之后,“会馆有言”“会馆有神”“会馆有味”等,都不失为有益探索。

对古建文物来说,活起来才能真保护。但什么才是真正的“活”?若只是借用其砖瓦器皿而忽视文化内涵,那就成了“买椟还珠”,反而会消解其百年积淀下来的历史记忆。纵观这些年相对成功的文物开发案例——正阳书局接手万松老人塔,将其改造成阅读空间;京报馆讲述百年报业传奇报人,成为新闻工作者追寻初心的家园;福州新馆上演《林则徐在北京》,移步换景间传递禁毒禁烟理念。可见,历史、文化乃是古建文物最触动人心之处,最大程度将其激活,才有可能实现双赢乃至多赢。

拥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北京,古建文物异彩纷呈。皇宫、古刹、园林、碑塔……每处都有自己的过往。根据文物特点,讲出好故事新故事,那些斑驳时光沧桑砖瓦就再次获得了生机。“政府搭平台、配资源、定标准、严考核”,各方都多花一些心思,就能形成良性循环的保护利用模式。

如今,国潮正火,年轻粉丝者众。某种程度上说,古建文物的保护性开发正迎来“最好的时代”。尊重历史又亲近历史,那些“活起来”的古建文物,一定会给这座城市带来更多惊喜。(汤华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7年磨一剑,砥砺再出发
下一篇:“数字咸菜”微短剧是对快消费的粗暴迎合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