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现实题材作品“贩卖焦虑”要适可而止

2022-04-12 09:51:48    人民网

“婆婆把儿媳生孩子和母猪生崽比在一起”“照顾孙女的时候老人在一旁抽烟”“把20年前儿子用过的尿布给刚出生的孙女用,儿子却不阻拦,甚至让妻子多听婆婆的少听专家的”……这类令人瞠目结舌的“狗血”剧情频繁出现在了电视剧《亲爱的小孩》中,引发争议。有网友认为,集中大量的冲突和矛盾令人不适,感觉就像被“上刑”;也有网友认为,这些剧情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影子,现实题材突出了冲突无可厚非。

影视作品需要冲突才能营造有效的艺术效果,但到底应该如何呈现生活?现实题材作品到底是更现实了,还是在对观众“上刑”?

在热播电视剧《亲爱的小孩》中,婆婆吐槽儿媳浪费钱,不如把找月嫂的钱给自己,同时老人还用了很多土办法来带孩子等。尽管生活中因为年代和观念导致的这类“婆媳”问题确实存在,但如果把各种诸如此类的极端问题堆砌式叠加呈现,不仅会招致观众反感,还有可能产生极大地社会焦虑感,甚至造成年轻的人恐婚、恐育情绪,加剧家庭矛盾的激化。

我们不排除现实生活中可能真的出现过这类事情,甚至会有更极端的发生过,但是这些不是普遍现象,不会集中出现在同一个家庭环境里,更不能代表当前的大众生活。影视作品把这些个体极端事件集中于一部电视剧的剧情中,会不会适得其反?

事实上,无论是曾经的《蜗居》,刚刚播完的《心居》,还是正在热播的《亲爱的小孩》,为了达到“戏剧效果”,此类现实题材的影视剧一直在不遗余力的把现实当中的“意外”和特例推给观众,以致于不惜让主角们离婚、失业甚至“强行”丧偶,除了赚取观众的眼泪和叹息以外是否真的能有更深层次的作用?

当前我们的现实题材剧呈现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通过“卖惨”来突出矛盾赚取观众眼泪;另一种是突出“爽感”让观众能够在剧集中获得成就感和代入感。其实这两种手法都无可厚非,但如果走向极端,不能结合起来,就会引发很多的争议和质疑。现实题材影视作品是用一种艺术真实来反映社会,引发观众的共鸣,那么张弛有度,有笑有泪才是真实的反映。戏剧效果不能为一时的收视率去刻意制造或引发冲突,而是应该通过呈现冲突让人们重视问题,从而更加尊重彼此,增加相互了解,共筑和谐生活。

作品来自人民,更应该回馈人民。作为文艺作品的接收方,观众需要的是与众不同的内容(不同角色的生活体验),让自己的审美体验更为丰富,给平淡忙碌的人生带来些许点缀和放松。

一味地打着追求艺术效果去“博眼球”,集中展现过于狗血的极端剧情,这种贩卖社会焦虑的“狼来了”的做法无异于在艺术创作中杀鸡取卵,应该适可而止。家庭矛盾固然存在,但不会是阻碍美好生活的主要问题,艺术创作者要珍惜观众和资源,处理好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才能创造更加优秀的作品。( 王曹群)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走自主品牌之路,更需精准把握市场
下一篇:激荡城市发展的青春力量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