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须推进适老化改造

2022-04-08 11:32:07    光明日报

当前,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无障碍”“适老化”成为当下的社会热词。有媒体报道称,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养老问题,适老化产业或将成为新风口。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也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和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背景下,社会适老化改造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8.7%,且老年人口规模还在持续快速增长。但是我国现存的城乡住宅普遍存在“不适老”的问题,比如中小城镇的绝大部分老旧小区没有安装电梯和设置无障碍坡道,给老年人日常生活出行带来了很大困难。近年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飞速发展,社会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绝大多数老年人因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方面遭遇了许多不便。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与社会“不适老”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

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既是解决老年人生活不便的当务之急,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幸福地过好晚年生活是每一位子女的心愿,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需要给予老年群体更多的关怀,在住宅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产品开发应用等各项工作中,充分纳入对老年人特殊需求的考量。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既是对老年人口群体的尊重和关爱,也是对全社会的普遍关怀。从这个角度讲,对老年友好就是对人人友好。

近年来,各部委和各地相继出台政策措施,积极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例如,在城镇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在公共场所增设无障碍设施,推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行适老化改造等。总体而言,社会适老化改造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认知欠缺、投入不足和缺乏针对性等问题。

推行社会适老化改造,首先要转变认知观念,提升全社会的适老化意识。虽然近年来全社会对适老化改造的讨论越来越多,但还远没有达到深入人心的程度。目前,适老化改造还是以政府主导的老旧小区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为主,具体工作包括加装电梯、增设无障碍设施和报警装置等。但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远不止如此,住房设计、社区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品开发应用等都需要做适老化考虑,对适老化改造所涉及的领域需要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此外,社会适老化改造不单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个人、家庭、企业都需要形成完整的适老化观念,需要在适老化改造的必要性、全面性、紧迫性上形成社会共识。

推行社会适老化改造,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大投入力度。目前,大多数社会适老化改造由政府主导,依靠政府财政投入,适老化改造能够触及的领域和覆盖的人群十分有限。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适老化改造又涉及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单靠政府投入力量有限,无法满足广大老年人口对社会适老化改造的需求。如在居室内配置防滑垫、感应夜灯、扶手、洗澡椅等生活辅助设备,以及智能监测和报警装置等,不仅需要也更适合以家庭、个人作为行动主体。加快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需要在形成社会共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家庭、社会、政府等各方力量。政府部门应着重发挥好在顶层设计、规范标准、统筹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

推行社会适老化改造,还要注重改造的科学性,提高针对性。老年人的身体特点和生活习惯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适老化改造的目的是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住宅、社区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品应用等进行适老化改造前,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了解清楚老年人的具体需求,提高改造方案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作者:张川川(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实现“长幼随学”,需推进“单校划片”入学
下一篇:以“人”的融合促县域内城乡融合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