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医养结合,核心是医疗关键在人才

2022-04-08 11:21:38    广州日报

医养结合是实现健康老龄化、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重要举措。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的通知》。通知指出,重点为失能、慢性病、高龄、残疾等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安宁疗护为主,兼顾日常生活照料的医养结合服务。

时移世易,养老也从过去的“生活必需型”向“参与型、发展型、享乐型”转变。新时代,新养老,老年人对过好养老生活充满期待,对养老服务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九部门联合出台文件,从医养结合能力提升着墨,切中热点、找准痛点。

医养结合,实际是两个概念:一是“医”,医疗;二是“养”,养老。两者虽然结合在一起,同进一家门、共住一间房,但毕竟还是分属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两个领域,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要让两者无缝对接、完美融合还得花一番功夫。就拿居家养老来说吧,要是失能、高龄、慢性病老人需要医生上门服务,现行制度和现有资源是否能够满足这一需求?医疗产生的费用是否可以在医保中报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还难以做到。提升医养结合能力,应先要从制度层面发力,让医疗与养老结合得更加平滑、顺畅。

医养结合,核心是医疗,关键在人才。养老事业离不开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有两个层次:其一是普通服务人员,其二是医养专业人才。揆诸现实,两种人都相对短缺。就普通服务人员而言,中年人是各类养老机构的主力军;而医养结合专业人才,短缺情况就更加严重。现实有多尴尬?有专家透露,目前我国从事老年医学者不足6000人,他们当中很多人还是从各个专业抽调或者转行而来,未接受过老年医学专业培训。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医养结合人才培养迫在眉睫,要把老年医学、康复医学、护理等人才作为急需卫生计划人才来培养。相关医学院校应明确定位,研究型院校形成以传统医学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院校应以康养、医养人才培养为主。

医养结合,一面是事业,一面是产业。医养结合,落在事业层面,就是要“有”保障——政府通过保基本、兜底线,让特殊老年人、低收入老年人、困难老年人、高龄失能老年人享受到基本服务;落在产业层面,就是要“优”供给——提供高品质、个性化、多样化的医养服务,满足一部分老年人的需求。正确处理好事业与产业关系,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哲人说过,干事兴业要“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提升医养结合能力,眼到、口到容易,身到、心到、手到才考验人。(练洪洋)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反向扫码”尽显人文关怀
下一篇:闲置物品要在流动中“忙起来”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