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让濒危剧种有更多机会亮相

2022-04-01 09:40:58    北京日报

“濒危剧种,值得抢救吗?”今年以来,有“戏曲海洋”之称的山西在“抢救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码,对每个濒危剧种给予50万元百场演出的资助。系列政策获得不少点赞,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留不住的,或许就是没有生命力的”。

毋庸讳言,当下许多地方戏曲的确给人“垂垂老矣”之感。剧种数量急剧减少、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精品力作鲜有出新、基层院团生存艰难,困境显而易见。据报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尚有360种以上的地方戏活跃于民间,到2005年锐减了100多个,虽然近些年在逐渐恢复,但活跃度和上座率大不如前。

文化产品的传播自有其规律,将之简单归为“优胜劣汰”,多少有点“文化达尔文主义”。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沉淀着国人千百年的审美意趣,地方戏千姿百态,凝聚着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南腔北调,根植于不同的历史地理环境中,酝酿出丰富的情感表达,共同构成最接地气的传统艺术宝库。

要看到,很多剧种之所以在时代更迭中走近濒危,不能都简单归因为没有生命力,而更多是没有“被看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互联网时代文化产品琳琅满目,眼球争夺愈演愈烈,注意力不断被稀释。多数传统地方戏曲疏离于网络,在新的表达空间“失语”,关注度自然更加寥寥。可与此同时,这些年无论是国风国潮的兴起,还是昆曲京剧的大热,莫不说明“老物件不老”“旧经典不旧”。这就启示我们,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戏曲未见得是“不感冒”、“没兴趣”,很多时候可能是“没见过”、“不了解”。多给濒危剧种一些亮相展示的舞台,走出去、唱起来,总会找到“知音”。

于濒危剧种而言,需要讨论的不是“值不值得救”,而是“怎么救”“谁来救”。山西启动濒危戏曲剧种抢救工程,昆山连续四年举办“百戏盛典”等,都不失为有益探索。与此同时,各个剧种本身也要主动求新求变,从剧目创作到剧作推广,用时代的语言和时代对话,用年轻人的方式和年轻人交流。“活”起来,就能活下去。虽然不是每个剧种都发展成“大树”,但帮一把、扶一程,中华艺术的百花园将始终芳香四溢。(汤华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陪诊服务应该“陪什么”“怎么陪”
下一篇:“生物军事帝国”不可能自证清白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