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当方言不再“土味”

2022-03-31 10:58:05    光明日报

在惯常的印象中,方言常常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承载着家长里短和陈年旧事。然而今天,在流行语聚集的网络上,方言也突然散发出不小的“感染力”。年轻人中间,夹杂不同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发音和用词的“土味”不仅不被避讳,反而博得了年轻人的青睐。带有方言特色的表达已成为当今“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又被称作“网生代”)日常社交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简单分析一下如今流行的方言话语,大多是在普通话对话中借用了方言词汇和发音,或者使用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普通话,而非完整、系统地进行方言交流。因而获得流行的可以说是一种方言元素,或者是语言模因。这种模因对话语行为起点缀作用,并附带有方言背后承载的人物性格、社会背景和言语态度。可以说“上头”的方言是一种“普通话为本,方言为用”的言语模式。

方言的最重要社会功能之一就是承载乡土文化和故乡情结。“乡音难改”背后是对生养之地深深的眷恋。如今中国社会走向信息化和数字化,偏僻村落也通过互联网与全球相连。人们被卷入了共同的虚拟语言生活。借助共同市场和信息技术,普通话的普及更加迅捷,而借由相同的渠道,方言也被带出故乡,成了公共空间中表达乡梓之情的语言载体。

同时,这一混合言语现象也暗示着普通话和方言的分层使用结构已经基本形成。普通话服务于教育、医疗、公共事务和跨区域交流,是代表国家的民族共同语。而方言则是家庭、民俗生活中的语言媒介,对健康的语言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当共同语和方言的位置摆正了,在各自的圈层中发挥其功能,则语言生活趋于和谐:普通话不再“高冷”,方言也不再“土味”。

在虚拟空间和公共空间中勇于并勤于使用方言,背后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据某媒体在2021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81%的人明确表示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76%的人会不自觉向身边人“安利”家乡话,近八成“Z世代”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一句方言的身后是多少“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期待。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过去的穷乡僻壤或坐拥“金山银山”,或发展特色产业,都成了丰衣足食的所在。家乡话的自信也因此底气十足了。语言态度常常伴随着语言认同,其背后则是文化与归属认同。更多人对方言的态度转变,可能意味着亿万人对祖籍、对人生来源的更坚定自信和更强烈认同。亿万人的“小家乡”汇成国人的“大家乡”,这份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裨益良多。

作者:饶高琦(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纵在无声世界 亦要绽放光彩
下一篇:当国粹变身国潮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