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预算公开常态化有利社会监督

2022-03-28 16:17:03    经济日报

近日,102个中央部门在同一天向社会“晒”出2022年部门预算。这是中央部门连续第13年集体公开预算,我国预算公开不断成熟深化,步入法治化、常态化、规范化阶段,社会公众参与也越来越全面深入。

作为政府年度收支计划,预算必须公开透明,以接受社会监督和约束。预算法对预算公开作出明确要求,各中央部门在每年集中公开预算,正是来自预算法的相关规定。13年是一个不短的历程,预算公开也持续呈现出新气象。

首先是依法依规公开预算,公开部门数量逐步扩大,由最初的70余家扩展到近年来的100余家。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依法依规公开预算,公开信息越来越细化,一系列收支报表全面、真实反映部门收支总体情况和财政拨款收支情况。

其次,越来越聚焦社会关切。预算公开的重要目的在于接受社会监督,不能自说自话、避重就轻,而是要充分回应群众关切。近年来,在加大预算公开力度过程中,还进一步增加项目公开数量、细化公开内容,主动将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项目公开,群众关心的很多问题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

比如,中央强调政府要过紧日子,各部门如何落实?今年,所有公开预算的部门全都对贯彻落实过紧日子压减支出等情况做了说明,特别是对“三公”经费的每一项开支进行详细说明。此外,项目支出预算是部门支出预算的重要部分,群众十分关注财政资金投向了什么项目,部门预算中也越来越多地反映项目的详细信息。

最后,越来越注重花钱的效果。群众十分关心每年预算安排的这些钱能够取得什么效果。为此,近年来各部门持续扩大绩效目标公开范围。今年,大幅增加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公开数量。比如,科技部对科研机构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管理支出、科普经费等项目列出详细的绩效目标表。公开了绩效目标,社会监督的指向更加明确,也有利于实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建立现代预算管理制度任务艰巨,难以一蹴而就。预算公开虽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需持续不懈向前推进。中央部门发挥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地方各级政府及部门的预算也要逐步公开透明。地方层级预算和百姓“身边事”关系更密切,应增强预算透明度,主动回应关切、接受监督。

除了部门预算公开,各部门所属单位预算也不能成为“死角”。不少部门有一系列下设单位,以往外界对其收支难以了解。近年来,我国逐步推进各部门所属单位的预算公开工作,对各部门所属单位预决算公开的时限、细化程度也提出了具体要求。不少单位已经晒出了账本,这项工作还需要持续深化。

预算关系国家治理。我国推进预算公开的历程表明,公开是规范、监督政府收支行为的有效途径。越是主动公开预算信息,越能实现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曾金华)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发力“双统筹”,“两难”变“两全”
下一篇:补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短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