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南北两极同时出现极端高温是全球变暖的新证据吗

2022-03-28 16:12:06    光明网

据美联社、英国《卫报》等多家外媒报道,近期,南北极同时出现极端高温。上周末,南极一些地区气温刷新纪录,比往年同期平均气温高至少40摄氏度,而北极部分地区的气温也高出至少30摄氏度。气候学家指出,南北极同时出现高温,史无前例。

南北极同时出现高温是否进一步证明全球变暖?对此,全球气候方面的专家有不同意见。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地球、大气与环境学院院长安德鲁·麦金托什教授认为,此次天气事件是冰架上方大气变暖的一个代表事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地球系统科学中心主任、气候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迈克尔·曼表示,极地极端气温超出预期水平,令人担忧。极端气候现象正在超出模型预测的范围。这些事件在提醒人们需要紧迫采取行动。

不过,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科学家沃尔特·迈尔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气象学家马修·拉扎拉(Matthew Lazzara)都表示,南极洲的高温或只是一个随机的天气事件,并不是全球变暖的结果,但如果再次乃至反复发生,则应该敲响警钟。

直到今天,全球变暖尽管是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但迄今还只是一种假说。至于现在出现的南北极同时升温的现象,也需要未来更多的事实和研究结果来揭示真实原因。

首先要看到的是,南北两极确实出现了不同寻常的高温。3月18日,极端天气记录追踪机构Maximiliano Herrera一条推文称,海拔3.4千米的南极康科迪亚站温度达到了零下12.2摄氏度,比同时期历史平均气温高出近40摄氏度,而海拔更高的沃斯托克站(东方站)的气温达到零下17.7摄氏度,比历史最高纪录高出约15摄氏度。沿海的特拉诺瓦气温也远高于冰点,达到了7摄氏度。

与此同时,北极附近一些气象站的温度比同期平均水平高出约28摄氏度。与1979年至2000年的基线温度相比,3月18日的南极大陆整体温度上升了约4.8摄氏度。同日,北极整体比1979年至2000年的平均温度高出3.3摄氏度。尤其是南极本在夏秋季,出现高温就更令人惊异。即便是冬春季的北极,气温也同时升高,就更让人关注。

不过,关于南北极同时升温却有不同的解释。关于南极的升温,有几种说法。总体而言,南北极温度同时升高都与热量和水分向极地输送有关。一种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副教授亚历克斯·森·古普塔表示,来自澳大利亚的强风是造成南极洲温度异常的原因。二是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气候研究员朱莉·阿尔布拉斯特教授认为,强降雨云团将温暖潮湿的空气带到了南极东部上空,导致当地的高温。第三种解释是,此次两极的极端高温,是西风带剧烈振荡、阻塞高压异常突入北极圈和南极圈的结果。还有科学家认为,此次南北极同时升温是太阳风暴造成的。当太阳风暴撞击地球磁层时,太阳风暴带来的带电高能粒子(即离子和电子)沿磁力线集中在地球两极,形成极光和能量释放,导致地球两极在3月同时出现异常高温,并且极光也更加强烈。

显然,这些说法也都有一定道理,但也还不能完全解释为何两极同时升温,仍需要更多的研究结果来相互印证。

另一个事实是,北极的剧烈升温仅维持两天,随后就迅速降到正常水平;南极的升温也在迅速回落,将在3月26-27日回归正常。这表明,两极同时升温的时间较短,或是一次急促的偶然升温事件。而且,南北极的大多数地方的最高气温仍然在零度以下。因此,此次两极同时升温既不构成全球变暖的铁证,也不会导致冰川大规模融化,更不会导致明显的海平面上升。

尽管此次南北极短暂的气温升高尚不构成气候异常,也谈不上气候剧变,但必须对类似的事件予以更多关注和研究。而且,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数据,自1979年以来,北极的极端高温事件有所增加,北极可能平均每10年有一次不结冰的夏天,气温升高2摄氏度。在南极半岛,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家一直观察到强劲的变暖趋势。因此,IPCC预测,南极半岛、南极西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在本世纪将继续以高于平均水平的速度变暖。

全球变暖是否成为事实、是否会加剧,取决于人类对碳排放采取的措施。因此,控制碳排放是人类理应坚持的行动。(张田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女人脚臭是男人的5倍?这样的广告必须“去去污”
下一篇:支持集体诉讼制度为维权难提供解决之道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