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塑料制品回潮,推广环保制品也要顾及消费体验

2022-03-28 16:07:07    光明网

商铺里售卖可降解塑料袋,奶茶店换上可降解吸管,外卖软件增添“无需餐具”选项……一年多以前,堪称“最严限塑令”的《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正式实施。但记者近日走访发现,被明令禁止的塑料制品“重出江湖”,塑料滥用乱象反弹。

自从2008年6月开始最严“限塑令”落地以来,对于商场、超市、餐饮店等消费场景下塑料制品的使用,包括塑料方便袋、塑料吸管等,限制就不断升级。如2020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就要求,“到2020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事实上,我们点外卖时也可以发现,商家都增加了一次性餐具的付费使用选项。

但从报道来看,尽管对于相关塑料制品的政策限制加强了,但塑料制品的使用,还是在悄然回潮。像很多奶茶店,此前全部改成了纸质的可降解吸管,现在又悄悄换回塑料吸管了。

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重出江湖,原因很简单——方便袋、吸管等,替换成环保制品之后,增加了商家和用户的成本,而环保制品的体验感,又没有塑料制品好。

以吸管为例。在纸质吸管代替塑料吸管后,就有很多奶茶消费者吐槽,纸质吸管软化断裂、容易泡烂、一股纸味、吸不上小料。对商家来说,降低消费体验多少会影响到消费意愿,更何况纸质吸管成本更高,所以在消费者普遍吐槽之后,难免会有重新用回塑料吸管的冲动。

而塑料制品的回潮,再次说明一个问题:公众环保理念的提高,并不是说靠着政策加码就可以立即实现,市场有市场的逻辑,在推广环保产品时,要考虑到市场规律,既要重视商家的经营成本和替换意愿,也要重视消费者的体验。

塑料废弃物造成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是一个日益棘手的命题,不过也要看到,环保习惯的养成,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长达几十年的塑料制品的使用习惯,自然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改变。

商家暗中用回被明令禁止的塑料制品,不管是基于成本考虑,还是担心消费者的差评,都表明环保制品带来的利好,并没有形成相对于塑料制品的压倒性优势。

所以,在接下来推广环保制品时,首先要进一步压降成本,降低商家和消费者为环保理念埋单的价格;其次,要在设计上更多下功夫,要让环保制品更加贴合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比如吸管,如果替换成纸质吸管后,整个口感都会受到影响,消费者难免会有抵触情绪。要知道这种抵触情绪,并非是他们不愿意为环保埋单。

当然,在政策层面,既然已经明确了塑料制品的使用限制,那么就得加大执法监督力度,避免相关规定成为摆设。

尤其是得加强溯源工作,因为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等规定,一些不符合规定的塑料制品,比如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早就被禁止生产和销售了,但市面上依然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那要加强治理,就不妨顺藤摸瓜,看看是哪些厂家还在生产和销售这一类纳入禁令的塑料制品。(熊志)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下一篇:做好急诊等非必要不封控,更好守护人们的健康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