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创新,让科学“轻量化”呈现

2022-03-28 16:02:22    人民日报

科普视频降低了公众获取和理解知识的门槛,拓展了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边界,有助于营造全民科普的良好氛围

二氧化碳怎么变成淀粉?黑土地为何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一元二次方程与规范场论究竟有何联系……这些有趣的问题都是中国科学院2022跨年科学演讲的内容,吸引了全网260万用户观看。得益于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信息时代的科普形式实现了从图文、漫画到视频的更新迭代,原本“高冷”的科学知识得以更生动地呈现给公众。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科普视频正是一项有益尝试。从内容来看,场景视觉化、表达趣味化、内容专业化,是科普视频不断“圈粉”的重要原因之一。吹气球演示宇宙膨胀、用铁锅模拟“中国天眼”工作机制、把液氮加入塑料瓶展示“第一宇宙速度”……专家学者借助社交平台积极科普,以日常生活器物为教具,拆解晦涩难懂的科学概念,既让高深科学知识“轻量化”,也让前沿科学热点“大众化”。科普视频降低了公众获取和理解知识的门槛,拓展了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边界,有助于营造全民科普的良好氛围。

优质的科普视频,往往会根据受众对科学知识的不同需求,做细人群分类,做精视频内容,进而起到有的放矢、提升科普效能的积极作用。例如,国家卫生健康委以“提升健康素养,乐享银龄生活”为主题,组织制作了老年健康教育系列科普视频。又比如,作为无数人童年回忆的科普图书《十万个为什么》在出版60周年之际推出短视频版,让孩子们心里的科学种子,以更丰富的形式萌发生长。

科普视频受到欢迎,折射出公众对其背后人文情怀的青睐。70多岁的退休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在快手上化身“科学姥姥”、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成为B站上的“网红院士”……科普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的学术研究与知识普及,让人们看到科学家的坚持与科普工作者的执着;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研制“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突破的艰难摸索、现代工程师设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超级工程时的曲折经历……科普视频讲述的故事,让科学家精神走进观众内心,引发触动。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科普视频的走红,让我们看到了分享知识所能产生的正向价值。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科普视频大有可为。(陈世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为好干部搭建干事创业平台
下一篇:数字藏品爆火,文化定义的转移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