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假病历屡禁不绝,全行业统一联网防伪刻不容缓

2022-03-25 11:13:58    光明网

假病历一份100元,诊断证明一份120元,一份假冒三甲医院的体检报告180元,还可提供盖有假章的发票。近日,记者调查发现,网络上存在一条买卖假冒医院相关证明文件的黑灰产业链。有人购买假病历用于请病假,有人购买体检报告用于入职体检,甚至不排除不法分子通过伪造证明材料骗取或套取医保资金的可能。法律人士认为,买卖双方已涉嫌违法,情节严重者甚至构成犯罪,或面临刑事处罚。

制售假病历的灰黑产由来已久,一再曝光、轮番治理,却屡禁不绝。前段时间,在职能部门和渠道平台的联手整治之下,相关卖家一度低调蛰伏。但从最近的情况看,一切有故态复萌之势。与以往唯一的不同,只不过在于此类买卖变得更为隐蔽——从明目张胆地开网店营业,转化为网店导流“小窗接单”。这客观上大大增加了针对性整治的难度。

“假病历”产业链盘根错节,伪造“病历”“体检报告”等,只需少量的人手和设备就可完成。体量小,灵活机动,自然不易暴露,给监管带来难题。除此以外,在“产业链”深度分工的背景下,造假团伙和“销售团队”彼此分离,很多甚至是线上外包模式,上下游若即若离,构成了完整的自保机制。若是长此以往,局面势必更加棘手。要想破题,必须回到那些根本性追问:我们究竟如何看待假病历?是不是有足够的决定和动力,对之进行联手阻击?若是没有对其严重危害的充分认知与共识,那么所谓的治理,注定浮于表面,难有长效。

从某种意义上说,假病历的最大风险,恰恰在于“不确定性”,也即不知道购买者到底会拿来何用。有人用之蒙混请病假,属于偷奸耍滑,有人用之来医保套取、商业险骗保,就涉及到违法犯罪……以结果而非行为本身来选择性倒查到底,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绝大多数的制售假病历的行为会被忽略。只有少数被牵连进大案的造假团伙,才会被深挖牵连、连带追责。在一定程度上,这让假病历制售团伙有恃无恐。

作为可能涉及到重大财产权益分配的正式文书,病历、体检报告所受到的规束强度,显然是不够的。造假不绝的当下,强化此类文书的“出口”标准化、统一防伪编码以及便捷化的联网查核,是从源头堵漏的必然选择。(然玉)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超八成青年“睡前玩手机”亟需警惕与矫正
下一篇:从“东北虎啸”到“北京天蓝”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