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守牢食品安全红线 清除虚假宣传陷阱

2022-03-25 11:08:25    人民日报

守牢食品安全红线

北京朝阳区  孟繁哲

不久前,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巡查时,发现一鸡蛋仓库内存在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的违法行为。执法人员对问题鸡蛋进行了封存、暂扣,及时果断阻止了问题鸡蛋流入市场。

我国食品安全法明文禁止生产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近年来,类似事件时有发生,需要有关部门加大治理力度。在日常监管工作中,食品监管部门要主动作为,善用技术手段,及时发现违法行为,拧紧食品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全过程的“安全阀”,让问题产品无处藏身。在处理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时,必须依法从严打击,提高涉事企业的违法成本,形成震慑效应,让食品生产企业敬畏食品安全高压线。

食品安全既是法律和制度设置的红线、底线,也是相关企业的生命线。企业要想谋求长远发展,就必须切实担负起应有责任,把好食品安全的各个环节。从监管、生产的各环节加强综合治理,才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全,守护好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清除虚假宣传陷阱

北京海淀区  崔  妍

通过广告语和包装暗示碱性水对肿瘤、痛风等疾病有治疗作用;用缺乏科学依据的“酸碱体质论”编织养生骗局,将并无特殊功效的饮用水包装为“治病良方”……这段时间,碱性水“骗局”引起众多消费者不满。

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依靠虚假宣传制造消费陷阱,不仅涉嫌欺诈,还误导了消费者的健康观念,构成了对群众知情权和健康权的危害。商家追求商业利益无可厚非,但绝不能以损害消费者权益为手段,否则只会严重损耗品牌信誉,最终难逃法律制裁。

当前,一些虚假宣传发展出更具迷惑性的新形式。对此,有关部门必须采取针对性举措,早发现、早曝光、早打击,维护好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同时,消费者也应保持理智、擦亮眼睛,避免掉入虚假宣传陷阱。从监管和消费两端共同发力,才能彻底铲除滋生虚假宣传的土壤。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数字乡村”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下一篇:田间地头激荡科技动能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