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各类“进校园”须得“一盘棋”

2022-03-23 10:53:39    光明日报

从“书法进校园”“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到“廉洁文化进校园”“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再到今年有专家学者提议的“大国工匠故事进校园”“二十四节气进校园”,近年来各种文化进校园层出不穷。对此,有专家撰文商榷:“各类‘进校园’能否‘一盘棋’。”笔者认为,对各类“进校园”不仅需要进行“一盘棋”统筹,而且需要进行总量把握。

传统文化也好,其他文化、知识、技能也好,但凡积极向上者,“从娃娃抓起”在道理上准没错。只是,孩子们的课程表容量有限,学习精力、接受能力也有限。各方面都强调自身领域的重要,都“语重心长”地灌输,很可能弄成“一锅烩”,让各类“文化食材”串味,流失美学价值;或者变成夹生饭,叫人难以下咽。如此,“进校园”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更令人担忧的是,眼下,在有的地方、学校每年甚至有几十项内容“进校园”,其中大多数活动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媒体此前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年来陆续有100多项相关工作试图进校园,“从娃娃抓起”。品类庞杂、活动繁多、过程烦琐的各类“进校园”,主观意图很美好,客观上却加重了中小学生的课内外学习负担,给家长和老师增加了烦恼,甚至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与“双减”政策相背离。对此,相关部门理应实事求是地加以引导和规范。

具体而言,我们不妨按照归口管理原则,每学年对各方面推荐的“进校园”项目、各部门提出的“进校园”要求,进行统一归类、统筹安排,列出准入项目清单,把好第一道筛选关。中小学校应严格落实清单准入原则,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实际,因校制宜地进行自主选择。孩子们则根据学校的安排,以及自身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学习和钻研,从而真正达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这也和“双减”的目标方向是一致的。

一些地方动辄发文要求孩子们今天参加个文艺展演,明天参加个征文比赛,一会儿完成这个网络问卷,一会儿填写那个电子表格。对此类“进校园”要求,则应该严格控制、坚决做“减法”。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今天,社会上知识层面的“好东西”已然琳琅满目。与其一股脑地生硬灌输,不如给学校和孩子们更多自主选择权。最终,以少而精的“进校园”项目,达到传承文明、提高素养、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效果。

作者:李思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冬奥之后 场馆有为
下一篇:谁偷走了年轻人的睡眠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