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舌尖上的拜“金”主义该停止了

2022-03-23 10:25:37    人民网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海关总署三部门联合叫停金箔类食品,受到网友关注。

金箔巧克力、金箔冰激凌、金箔蛋糕,甚至还有金箔牛排、金箔寿司……近些年,部分商家为了让所销售的食品看上去更加高端、上档次,开始给食物“镀金”。而原本普通的食品,一旦披上了金箔外衣,那立刻就身价百倍,甚至能以天价销售。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市场上就有含金银箔粉食品出现,例如金箔酒,高价背后是低廉的成本和暴利。近年来,随着民众的饮食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过渡升级,国潮餐饮、Z时代餐饮、沉浸式餐饮等创新模式层出不穷,伪高端的“食金”餐饮更是甚嚣尘上。

部分商家为了让所销售的食品看上去更加高端、上档次,开始给食物“穿金戴银”,借机抬高身价。有媒体报道,普通的一款5元的冰淇淋,配上几片金箔后能卖到58元。一块覆盖薄薄一层金箔的巧克力甚至可以卖到12万元,还有奢华版金箔冰淇淋售价高达14万元,堪称“冰淇淋中的兰博基尼”。这类食品价格贵得离谱,反而让很多人趋之若鹜。显然,其怪异吸睛的网红身份,鼓吹出来的高端气质等,都是给消费者灌的“迷魂汤”。

食用金箔会不会对健康造成伤害?有专家指出,吃了一点金箔不会中毒,当然吃多了肯定不行,如果服用量大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等情况。事实上,“食金之风”自古至今从未断绝。中世纪的欧洲就有人把黄金以薄片或粉末的形式加在食物及饮品中来享用,以此彰显自己的身价。甚至,现在仍有人认为食用金箔对身体有好处。

可是,吃金箔、喝金箔,从来都是伪科学。从科学角度来说,金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化学元素,不会在胃酸作用下跟氢离子发生反应,亦即实际上金箔并不能被我们吸收。黄金既没有任何营养,又不会增加食品的口感,也不能增加食品的储存时间,可见“食金”有益之说纯属无稽之谈。事实证明,制售金箔类食品是对伪科学的推波助澜,也带偏了社会认知。

我们暂且不论食用金箔是否安全,但在我国目前还不能添加在食品中。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标准规定,金箔银箔、金粉银粉类物质不是食品添加剂,不能用于食品生产经营。自2001年原卫生部明令禁止将金箔加入食品中以来,国家监管层面响鼓重槌,一再给那些炒作“食金”噱头的营销敲响警钟。如果商家仍执迷不悟,结局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此外,严打“食金之风”也是为了遏制奢靡之风。有网友留言说,(买了此类产品)“吃之前一定会拍照,然后在网上分享,感觉很有面子。”商家与其说是尊重消费者消费意愿,不如说是利用消费者的虚荣心、跟风心理搞怪味营销,这种以食品添加金银箔粉为噱头宣扬奢靡享乐、拜金主义的行为,完全与当前全社会倡导的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餐饮文化背道而驰。那些热衷“食金”养生、“食金”提身价的“梦中人”也当明白,没人真能因为“食金”而身价倍增,必须远离舌尖上的拜“金”主义。

从“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千变万化不离其宗,食品“穿金戴银”就是舍本逐末、贻害社会,这股歪风该停止了。 (徐玉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梧州空难牵动人心,请克制发言冲动
下一篇:比包揽冠军更让人惊喜的是国乒小将的成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