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残奥会已于3月13日圆满落幕,来自世界各地的残奥运动员们在赛场内外展现的乐观、拼搏、永不言弃,让人们感受到残奥运动的竞技之美和生命之美。北京冬残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18枚金牌、61枚奖牌,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创造了参加冬残奥会以来的最好成绩。
北京冬残奥会带给人们太多感动,运动员们的精彩表现令人震撼,更催人奋进。毫无疑问,它将作为强大动力,鼓舞越来越多人勇敢挑战自我,咬紧牙关和命运搏击,走向更精彩、更广阔的生活。而我们也应以北京冬残奥会为契机,让更多人参与残疾人事业,营造更加平等包容的社会氛围,推动残疾人事业不断向前迈进。
北京冬残奥会的顺利举办折射了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北京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张建东介绍,残疾人冰雪运动的直接参与人次从起初的万人左右,发展到如今的单季超过30万人次。在残疾人冰雪竞技体育方面,全国冬残奥运动员由原来不足50人发展到近千人,又实现了冬残奥会大项参赛全覆盖。不仅是冰雪运动,2015年至2021年,中国残疾人社区文体活动参与率由6.8%提升至23.9%。而社区文体活动,密切关联着残疾人的日常生活质量。让残疾人放心出门,平等地参与、融入社会生活,建设真正从残疾人需要出发,更加人性化的无障碍环境是首要条件。
关爱残疾人,最能彰显一座城市的温度。当前,在城市的无障碍设施和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残疾人感受到更多温暖。
我国从1989年出台第一部无障碍环境建设设计标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试行)》开始,30多年来一直在全面推进无障碍事业的发展。无障碍设施覆盖率的不断提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些无障碍设施的功能也更贴合残疾人的实际需要。当前,全国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有81%的出入口、56%的服务柜台、38%的厕所进行了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在无障碍出行和服务环境方面,3598组列车设置了残疾人专座,城市公交车配备车载屏幕、语音报站系统;无障碍信息终端产品供给也在不断增加。
见微知著,细致到一块屏幕、一句语音、一个座位的微小改造背后,是国家更加注重残疾人民生和社会公共服务进步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2022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1个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中,多处体现了保障残疾人享有公共服务的要求。如持续健全残疾人事业发展法治体系,精准扶贫及残疾人“两项补贴”等针对性政策和措施,都将让残疾人更有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