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考古发现揭示文明历程

2022-03-18 19:29:58    人民日报

【现象】在今年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国家文物局通报了西藏自治区的切热遗址、玛不错遗址、格布赛鲁遗址、当雄墓地等4项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这4项考古成果位于青藏高原的多个地理区位,涵盖从旧石器时代到唐代的多个历史时期。相关发现进一步揭示了青藏高原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为西藏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提供了实证。

【点评】

西藏自治区康马县,海拔4410米的玛不错湖面水光潋滟。谁能想到,湖面之下竟然藏着一段西藏4000年前的历史。临湖而渔、穿林狩猎,在科学家们的挖掘和重构中,一幅关于青藏高原古人类的生活图景徐徐展开。他们为何在青藏高原腹地这个高海拔湖畔定居?当时的生活状况如何?这些疑问有待进一步解答。

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一系列西藏古代历史遗迹的发掘,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加深了人们对青藏高原人类活动的历史认知。从拉萨到日喀则再到阿里,遗迹的分布绵延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昭示着历史上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空间之广阔;从旧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再到唐代,一个个遗址串联起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发展的时间谱系。时空交织赓续,古迹背后荡漾着时间的河流;遗迹串珠成链,历史之光烛照文明进程。

以时间为轴线,出土器物的变迁是物质文明发展进步的生动缩影,也刻印着文明的演进和发展。早期的切热遗址中,人们主要使用土石制品,随后出现了原始的陶器,并逐步走向完善、精美;晚近的当雄墓地中,考古发现了金银器、漆器……这些发现正是青藏高原居民生产力不断积累提高的见证。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的重要构成。作为其中一个地理单元,青藏高原的历史遗迹中有着人口迁徙、文化交流的丰富证据。当雄墓地中,出土石质黑白围棋子、漆器残片、纺织物等文化遗存,显示当时中原文化对周边地区的深刻影响,也反映唐代中原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密切往来。文化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发展和丰富,中华民族也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互鉴中铸就休戚与共、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当前,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才能帮助人们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徐驭尧)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绿色冬奥”展现能源变革新未来
下一篇: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