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激发古典诗词的时代魅力

2022-03-15 18:42:57    人民日报

希望有更多优质的内容、精彩的创意、活化的手段被应用到文化记忆赓续传播之中,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不断创新,古典诗词从文献与书本中走上荧屏,以生动新颖的方式走向大众,最近开播的《2022中国诗词大会》便是其中代表。

古人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重要载体,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一扇窗口。做好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播,让古典诗词与时代同行,对赓续文化根脉、讲好中国故事有重要意义。

古典诗词的生命力穿越时空经久不衰,其中原因除了文辞韵律之美,还在于常读常新的文化内涵以及真切动人的情感体验。这也意味着,这份共情是助推古诗词传播的重要入口。《2022中国诗词大会》选取的“少年”“出发”等节目主题词,搭建出一个个思接千载、沟通古今的通道,让古典诗词的美学内涵走进当代人的审美世界。

古典诗词的感染力不仅来自作品的艺术造诣,还来自作者的人格魅力和传诵者、演绎者的风采。《2022中国诗词大会》既展示诗词创作者的人生,也展示演绎者的故事。节目邀请的非遗传承人、空军飞行员、缉毒警察、搜救犬训导员等时代传诵者,用自己的故事诠释古人的诗意、诠释古典诗词的力量。

当前,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媒体融合的环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元的展示路径、更广阔的传播空间。期待看到更多节目在古典诗词传播与立体沉浸、影像互动等视听技术的结合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具新意的探索,让古典诗词走入更多人的视野。

文化传承必须注重与时俱进,如何在内容至上、深挖内涵的前提下用好传媒技术,准确生动地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需要在传播实践中持续探讨的话题。希望有更多优质的内容、精彩的创意、活化的手段被应用到文化记忆赓续传播之中,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廖祥忠)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用将心比心换心服口服
下一篇:一位大学生,为什么向往“网红城市”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