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绚烂的焰火再次照亮北京夜空,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落下帷幕。在这场历时9个比赛日的拼搏中,中国代表团取得18金20银23铜共61枚奖牌的佳绩。致敬,每一份拼搏。
回顾这场重要的国际赛事,我们看到了“一起向未来”的自信与从容。从传统节日春节中顺利开启的北京冬奥会,到伴随两会“盛会”先后落下帷幕的北京冬残奥会,疫情之下,“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庄严承诺在北京和张家口兑现。不论是出色的赛事组织、完善的无障碍设施,还是人性化的服务、有序的防疫政策,以及中国人的热情真诚,都让运动员、教练员和国际社会感受到了温暖和感动,也赢得了广泛赞誉。
这是一场见证荣光的盛会,在北京冬残奥会的赛场上,更多的残疾人书写着精彩与希望。开幕式上,视障运动员李端摸索了一分钟后,在全场观众的加油声中将主火炬稳稳插入了卡槽,奥林匹克之火照亮世界,虽然他看不见,但他让更多人看到竞技体育之光;550米长的赛道,39岁的伊朗女子单板滑雪残疾人运动员塞迪盖•鲁兹贝跌跌撞撞地滑完,对梦想的坚定追求和对年龄的不断突破,另人敬佩;北京冬残奥会残奥冰球项目的唯一女队员,中国队唯一女将——于静的出现告诉所有的女性残疾人,谁都有可能参与体育运动并站上国际赛事舞台……
北京冬残奥会让人们看到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也感悟到了残疾人的无限可能和对社会的回馈。“我看不见世界,但希望世界看见我”,残奥冬季两项女子中距离视障组比赛铜牌获得者中国选手王跃如的一番话,让人泪目。感动之余,我们也相信有越来越多的残疾人会被看见。
如果说残奥运动员们让世界看到了他们的精彩人生,那么科技则助力他们更好地奋力拼搏,实现突破,赢得精彩。单板滑雪运动的滑雪假肢、传递火炬的智能仿生手……科技的力量激发起身体的潜能,运动员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赛场;高精度定位导航设备、无障碍便捷智能平台及智能设备、翻译机听见转写系统……则为残奥运动员们搭建起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同时,我们也看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特别设立与冬残奥运动员相关的项目,国内十几个科研单位联合攻关,一系列极具科技含量的残疾人运动辅具得到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残疾人运动员也可能通过助残装置获得与健全人同样的竞争优势,同台竞争将不再是梦想。我们也期待,先进多元体贴的助残科技延伸到生活中,帮助残疾人完成此前无法完成的事情。
体育,让热爱化为突破,把精神转化成力量。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会徽也被称作“飞跃”,当运动员在赛场上不断飞跃、超越自我、奋力拼搏之时,他们的精神就已经激励了世界上多数的人。中国轮椅冰壶运动员闫卓说,“我想告诉其他人,如果我可以,你们也可以。”这正是站在赛场上的残奥运动员传达出的信念,这种信念将影响残疾人跃过障碍,放飞梦想。
北京冬奥落幕,但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不会就此止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已达8500万,约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的6.21%。6.21%,他们在赛场上,也在我们身边。新版《全民健身计划》明确提出“支持举办各类残疾人体育赛事,开展残健融合体育健身活动”,进一步“完善公共健身设施无障碍环境”。扩大政策帮扶,改善无障碍环境,消除偏见与歧视……在持久不息的改变中,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之下,给残疾人更多温暖与关怀,平等与尊重,让他们拥有美好的生活,更加从容地拥抱社会。(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