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让财政“真金白银”用在刀刃上

——“2022年,中国经济怎么干”系列之七

2022-03-14 22:03:35    人民网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2022年经济工作的“蓝图”已徐徐展开。把握好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握好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的政策取向,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政策能否提升效能,要看能否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能否让老百姓更多受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新增财力要下沉基层,主要用于落实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政策,促进消费、扩大需求”。把资金用在刀刃上,才能更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财政政策积极,我们底气十足。尽管今年赤字率适当下调,但由于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而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接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数据充分说明:我国财政支出强度有保障。关键在于如何统筹用好资金,让财政政策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

“钱怎么花”,一方面要服务于“减”。今年扩大财政支出,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支持减税降费,确保2.5万亿元减税退税政策落到实处。要看到,上亿市场主体是中国经济韧性、潜力所在,而减税降费是支持市场主体最公平普惠、直接有效的办法。从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为市场主体带来实惠,才能实现“放水养鱼”“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对冲经济下行的“三重压力”,让市场主体青山常在、重焕生机,让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破浪前行。

“钱怎么花”,另一方面要服务于“加”。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额度6400亿元,比去年增长300亿元。扩大有效投资,就是要优化支出结构,理顺优先顺序,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避免粗放式发展。从支持“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到基础设施补短板,一系列举措将切实助力稳就业、保民生、扩需求。此外,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还将集聚更多社会资金、带动各方力量,形成发展合力。

我们还要看到,财力下沉基层,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之一,也是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的重要举措。中央财政大幅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让财政资金“一竿子插到底”,直达基层“神经末梢”,是防止资金截留挪用、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有助于让“真金白银”尽早落到企业,惠及个人,办好全社会最关切的事。

有企业从业人员表示:在持续多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国家还能有这样的财政支出投入、减税退税规模,相当不易,充分说明政府与市场主体共渡难关,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确,为了百姓过好日子,政府将继续过紧日子,更好节用裕民。确保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该花的钱一分不少,财政资金必将更好兜住民生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郑岩)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
下一篇: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