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淡化应届生身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扫清障碍

2022-03-11 19:28:32    光明网

1076万人——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不少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在两会上递交了《关于新发展阶段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讨论了关于毕业生“应届”身份的认定与取舍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华职教社常务副主任胡卫,也在其递交的《关于取消应届生身份限制,保障平等就业权》中,探讨了“应届”身份的改革路径。

这两位委员的提案,都提到要淡化甚至取消应届生身份,给所有高校毕业生平等的就业权利。在高校毕业生进入“千万时代”后,确实不应再以应届生、往届生给予差别化的就业政策,必须关注所有求职者的就业情况。

此前,把毕业生分应届生与往届生,并给予“两年择业期”,其用意是为了重点解决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给没有落实工作的毕业生一定的缓冲期。与此政策对应,我国高校每年都要统计并发布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2020年改为毕业去向落实率),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作为考核学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指标。简单来说,将毕业生分应届生、往届生,重视的是解决应届生的就业工作,这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应该调整了。

就当前的就业群体看,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接近90%的城镇新增就业人员都有高职高专及以上学历,只关注应届生就业,不关注往届生就业,较为片面。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与10年前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选择慢就业,有的选择灵活就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看重应届生身份,是人为制造就业障碍。

淡化应届生身份,更有利于营造平等的就业环境。对此,有人担心加剧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难。其实,应届生必须意识到,不区分求职者的身份,重视对求职者能力的考察,不但可消除求职者的身份焦虑,而且也可促进提高招聘质量。

对高校而言,眼下不少高校关注的还是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少学校把学生毕业这一年变为就业年,基本不安排教学,毕业设计也要求不严,让学生跑人才市场、去就业实习,这导致大学教育“缩水”。有的学校为提高就业率数据,还要求学生用就业协议书换毕业证,在就业数据上弄虚作假。为避免这一问题,教育部门将就业率统计改为毕业去向落实率统计,希望统计更能反映真实就业去向情况,但依旧存在类似情况——由于重点关注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少高校在毕业生离校后就不再联系,而调查显示,毕业半年内跳槽的毕业生约占三分之一。

评价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应该关注高校毕业生的中长期就业,跟踪毕业生的职业和事业发展。这需要调查雇主对毕业生的能力评价,反馈给高校,作为改革教育教学的依据。同时,高校也要摆脱只重视应届毕业生就业的短视、功利倾向,通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校友网络,跟踪、服务每位毕业校友的职业与事业发展,让每个毕业生学有所成,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从这一角度看,淡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时的应届生身份,也将引导高校转变育人理念,重视给学生高质量的教育。(熊丙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防治抑郁症,科研和社会层面都要努力
下一篇:减少繁重的校外任务,需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