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让基层成为教师摇篮和归属

2022-03-11 11:01:43    人民网

今年两会期间,多个代表呼吁把更多优秀教师留在基层。代表们的共识可谓直击痛点。

虽然乡村教育设施连年大幅改善,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留在基层发展,但是,一些西部偏远地区仍然存在优秀教师引不来、留不下、被挖走的状况。解决基层尤其是西部边远地区的教育问题,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需要,也是百姓们的迫切期望。让优秀教师留在基层已成为各地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层是磨练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摇篮。基层为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广阔舞台。近年来,以公务员队伍为先导,在选调生、驻村书记、援边干部等政策鼓励下,广大有志青年积极投身于基层工作,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在基层磨练了品质,锻炼出一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成长为干事创业的坚实力量。这其中,教师队伍也不例外。特别是在边远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教学体系更有赖于因地制宜的探索,基层教育与教学问题错综复杂,这都为年轻教师充分探索教育理念、大胆践行教育方法提供了更多可能和更广阔空间。

然而,人才的逆向流动离不开政策与资金的倾斜和支持。人才流动规律会让多数人想当然地认为,偏远地区的教师只要有更好的机会,就会选择离开。即便真如此,哪怕通过行政手段强加限制,终究也会“强扭的瓜不甜”。留人才,要留在心坎里。唯有激发内生动力,才能持续,才能人在心也在。事实上,每年都有不少高校毕业生主动放弃去大城市、机关单位的工作机会,自愿选择投身基层,扎根乡村,作一名乡村教师,在乡村教育的田野上成就人生价值与梦想。也正因此,回馈他们的热血与热情,不负他们的奉献与担当,把优秀教育人才留在基层,不让他们的事业追求与生存问题构成取一舍一的矛盾题,需要国家层面在政策设计和资金分配上以必要的支持,这其中,不限于编制保障、待遇提升等。同时,在微观层面,也要有常态化的举措,帮助乡村教师们通过定期交流、培训等,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教学能力尽量保持同步。

事实上,近年来,各地除了不断加大对边远地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外,也积极推进东西部间的教学援助、引进名校网络课堂、组织乡村教师进修等项目。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东部地区的合作学校还需针对乡村教师们反映较多的“不解渴、一些教学法不可复制”等问题,思考有针对性的帮助措施,另一方面,地方教育部门也不能忽略基层教师梯队的持续建设问题。

把更多优秀教师留在基层,绝非一句口号,更非一个难以实现的妄想。唯有解决基层教师们的真正困难,基层才可能成为他们的归属。 ( 伏特)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回答好“谁来做农民”,要做好“三篇文章”
下一篇:“隐形的翅膀”助力残疾人运动员“展翅飞翔”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